快手科技:人工智能精准防范犯罪,协同各界助力全民反诈
云栖网:“世界杯我有内幕消息,充值成平台会员,跟着我买就能赚钱。你看我推的日本胜德国就红单了,群里家人们都挣了不少。”
你是否也曾收到类似的讯息或电话。这些未曾谋面的“朋友”总是特别关心你,问你缺不缺钱,主动带你投资、帮你转移到安全账户...等你意识到被骗时,对方已化作一个红色的惊叹号,在“您拨打的是空号”的忙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警察介入才发现,那位“朋友”甚至远在境外,过往的关怀都是话术套路,想要挽回损失几无可能。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发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广、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据最高法相关数据,2017年至2021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10.3万件,22.3万名被告人被判处刑罚。2022年上半年,电诈案件1.1万件,2.1万名被告人被判处刑罚。
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诈的作案手法也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出现了从电话、短信向互联网发展的新动向。公安部相关统计表明,通过互联网实施的诈骗案件占比快速上升,已经达到了85%以上。特别是新冠疫情背景下,人们生产生活加速向网上转移,进一步加剧了案件的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全球性的打击治理难题。
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9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下称《反电诈法》),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作为一部目标精准的法律,反电诈法除了对电信、金融行业进行了相关治理规定,对互联网治理也有了详细的规定,通过加强对电话卡、银行卡、互联网账号管理,覆盖电信网络诈骗发生的信息链、资金链、技术链、人员链,从源头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移动互联网成基础设施 各界协同助力全民反诈
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张,手机网民规模不断攀升。据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人,手机网民为10.47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达到了9.62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1.5%。
手机网民的规模已经大到不可忽视,互联网原本或许只是一个行业,现在则几乎是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俨然已经成了新的基础建设和公共设施。而观看和制作网络短视频也已成为公众上网的主要目的。
主打短视频的快手在近日发布的2022年Q3财报中显示,平台月活用户达6.26亿,日活为3.63亿,用户时长达到了129分钟/天。作为一家拥有如此庞大用户基数和时长的互联网平台,快手是如何参与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
据了解,为了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快手成立了由技术风控、社区安全、信息安全、政府事务、法务等多部门人员组成的反诈治理专班,以“事前发现、教育,事中阻断,事后打击”为策略,从技术拦截治理、反诈宣传教育、平台间协作治理、联动警方落地打击等多维度对电诈进行治理。
《反电诈法》中着重提到了社会各界协同。对此,快手表示已经和各地警方建立了多个联动机制,通过精准研判、主动报案、大数据支撑、协助调证、快速止损等方式全方位协助警方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同时参与了工信部、公安部组织的反诈标准体系建设,基于自身反诈实践与经验,与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成功立项并牵头编制《短视频社区易受骗人群识别指南》行业标准。
此外,快手提到在外部也搭建了多个风险感知渠道,可实时关注社会上多发、新发的高风险诈骗类型和站内举报、社交平台、媒体等内外部渠道的反馈,与各地公安、网信、工信部等部门保持沟通,根据多方反馈不断积累和更新风险识别模型,打击诈骗行为。
据介绍,今年截至10月,快手通过反诈平台线上系统报送涉诈线索3.5万余条,配合各地公安部门进行线下打击涉诈骗团伙17个,采取刑事措施147人。近期就协助无锡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打掉3个以“开网店”为名实施连环诈骗的犯罪团伙,抓获诈骗团伙成员22名,缴获涉案电脑、手机一大批,涉案金额达190余万元。
打击电诈有的放矢 人工智能精准防范犯罪
“相比传统犯罪,电诈分子手法不断翻新,具有隐匿性强、跨平台趋势明显、打击难度大等特点。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提高群众防骗意识和平台间反诈协同性。”快手谈到反诈难点时提到,“互联网平台可以利用平台大数据、风控技术、内容运营等方面的优势,贡献反诈技术经验和力量,提升用户的防骗意识,助力电信网络诈骗打击工作。”
那么互联网平台具体怎么做?通过技术驱动助力反诈。快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平台基于深度学习等技术自研了超百项反诈模型并搭建线上模型训练平台,将对抗新诈骗手法的模型研发周期从原来的天级缩短为小时级;同时基于诈骗人的历史话术、账号等资源,建设诈骗资源、诈骗素材等多维度黑库,借助自动化平台持续更新优化诈骗风险识别策略与模型,可快速应对诈骗新手法、缩短对抗响应周期。
相关统计表明,公安机关发现的诈骗类型已经超过50种,其中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是5种主要的诈骗类型。2022年以来,网络刷单类电诈案件持续高发,发案数和资金损失均占全部电诈案件的40%,已成为当前危害最突出的电诈类型。
针对这类平台多发的引流性诈骗,快手表示搭建了上千个风控模型,对涉诈异常行为、诈骗话术等进行精准主动识别,实现风险行为快速处置。针对恶意引流用户,采用自动识别+人工核实方式进行核查,若发现涉嫌诈骗,及时对涉诈异常账号进行处置。同时搭建多个诈骗专项审核队列,对可疑诈骗账号进行严格审核,提高审核效率,缩短处置时间。
《反电诈法》针对互联网治理方面提出了真实身份登记、异常账号处置、涉诈信息监测等具体要求,并明确了电信网络诈骗场景下“出售、提供个人信息”的违法性。配合《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保护双重发力,既从上游阻断为实施电诈提供信息源,也防止在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中个人信息的二次泄露。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近期报告表明,6.32%的网络诈骗案件就是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后有针对性地实施诈骗犯罪。
个人信息的泄露,为犯罪分子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提供了“知己知彼”的便利,特别是在冒充朋友领导、快递物流、投资理财、杀猪盘等诈骗案件中,实现了精准锁定诈骗对象的精准诈骗,令人防不胜防。
对此,快手在此前接受采访时提到,平台在内部推进了数据的严管严控,将用户个人信息进行加密、脱敏、隔离保护,降低信息泄露风险,获得了ISO 27701国际隐私信息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平台持续推进实名认证升级和身份核验保护,通过引入NFC刷证认证功能,在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基础上,预防网络诈骗。
据快手数据表明,今年截至10月,平台主动封禁涉嫌诈骗账号109.7万个,拦截阻断超94%的诈骗行为发生。近期配合嘉兴桐乡警方成功破获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打掉一个“钓鱼”盗号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9名,扣押电脑、手机、硬盘等作案工具60余件,涉案金额达200余万元。
电诈可以预防 普法宣传是关键
电信网络诈骗特点鲜明,犯罪分子多通过远程操控来实施犯罪,让人摸不透抓不着。如果案发后再去追捕,不仅难以找到犯罪嫌疑人,将其抓捕归案,而且追赃挽损概率也极低。好在,电诈是可以预防的,只要被害人能及时中断与不法分子的通信联系,就不会上当受骗,被骗后也能及时止损。
要预防犯罪,就得事先采取防范性措施。当前电诈分子往往利用受害人“贪利”思想和轻信麻痹的心理,以及信息的不对称,通过精心准备的诈骗话术和套路,诱使受害人上当而实施诈骗犯罪活动。
对此,快手反诈团队提及,平台结合短视频社区业务场景特点设计并研发了易受骗人群识别系统,综合多种用户教育技术手段,反复对易受骗人群进行反诈提醒,确保用户体验的同时实现反诈教育的精准触达。今年截至10月,每日反诈防骗提示超200万次,预警提示后的用户被骗举报数减少超61.9%。
正如警方所说,电信网络诈骗是一种可防性犯罪,除了严厉打击,更要坚持做好普法工作,防范于未然。据快手介绍,今年5月初在配合中宣部、公安部联合启动的“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期间,平台上共发布相关作品4297条,总播放12亿次,点赞2618万次,累积开展158场反诈直播,达成1800万在线观看,相关账号新增粉丝45万。
此外,快手也在反诈普法宣传上积极创新,比如邀请相声表演艺术家冯巩发布养老反诈视频,以快板书的形式揭露骗术常见套路,最高检新媒体与快手合拍的《反诈精英——人民的检察官》纪实短剧也将在12月上线。据悉,该短剧以6个真实典型诈骗案例为原型,从人民检察官办案视角出发,剖析生活中的诈骗陷阱,以生动的政务宣传形式加强以案释法,最大化发挥真实典型案例的指引作用。
一直以来,相关部门都在努力营造全民反诈、全社会反诈的浓厚氛围,全面提升民众识骗防骗的能力。快手表示,平台联合相关政务号和媒体号,通过短视频+直播的形式,以反诈短视频征集、反诈短剧、多链路反诈直播连麦等为内容开展反诈宣传,提升覆盖面,并通过用户信任的媒体、政务机构宣传不断提升用户反诈认知,推动全民反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