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民族地区STEM教育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STEM是由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而成。STEM教育旨在打破传统分科教育中多门学科知识与实践的壁垒,通过整合性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中国新课程改革核心素养实践推进下,STEM教育成为进一步影响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的重要改革动力,其跨学科整合思想亦催化了新一轮跨学科统整和大单元教学的深度研究与实践。
截至2020年,民族地区教育在学校建设、经费保障、特色活动开展等方面达到了国家认定标准,基本实现县域内均衡发展。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创新教育的关注,提升民族地区创新人才与科技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献研究表明,民族地区对STEM教育的意义与理念认知不足,对STEM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较少,硬件资源设施与工具配套薄弱,缺乏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优质教师群体,课程实践相对较弱,尚未探索出适合民族地区开展STEM教育的实践路径。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统筹布局STEM教育实践创新基地。政府部门应从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意义层面认识STEM教育,统筹开展区域化STEM教育实践,建立形成覆盖研究与推广、课堂教学实践与教研、教师队伍培养与发展、民族文化资源地区支持等功能的实践共同体,建立STEM教育实践创新基地,打造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新的高位能量场与核心动力源。
第二,利用“互联网+教育”赋能民族地区STEM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使得社会教育服务资源整合更加便捷。民族地区依托“互联网+教育”开展STEM教育具备两大优势:一是同高校研究团队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合作,学习STEM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由专家团队实现专业课程设计引领,一线学校指引教学实践,共同促进民族地区STEM教育发展。二是整合社会STEM教育资源,外聘专业课程开发人员设计民族地方特色的STEM课程,或者与机构合作以开展课后服务教学的形式推进地方学校STEM教学实践。三是依托《STEM教师能力等级标准(试行)》教师能力指标,开展教师跨学科整合教学能力的培训。协同教研与教学、外聘专家指导培训等方式,多方位、多层次开展STEM教师人才培养。
第三,结合民族文化开展本土特色STEM教育。民族地区具备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以传承民族文化为目标导向的学科融合教育是一种具有本土特色的STEAM教育(即C-STEAM,其中C是Culture首字母)。在文化传承目标导向下,一方面须融合各学科知识并上升至思维和观念内化层面,另一方面也须考虑项目活动设计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从而使民族地区STEM教育具有文化立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