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也是育人,师资不能注水
云栖网:“选机构,看师资”是不少家长在挑选校外培训机构时信奉的重要准则。然而,新华社近日报道,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普遍存在教师流动性大,整体素质水平不高的现状。为了招揽生源,部分培训机构虚假包装教师“头衔”,更存在老师上课“照本宣科”、培训半天就上岗凑数的“注水师资”现象。
一些家长之所以选择校外培训机构,目的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让孩子获得更多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培训机构,无论是培训语数外这些主要科目,还是培训音乐美术等艺术爱好,归根结底都是教育的一部分。而教育,是一个社会的希望、一个国家的未来,在资质、标准这些最起码的问题上,必须守住底线。
据了解,我国目前超过40万的校外培训机构,有将近800万教师,然而拥有教师资格证的却不足1/4。有些滥竽充数者,其业务素养令人不忍直视。新华社的报道即提到一个细节,记者在某个机构听课发现,有个20多岁的语文老师,在和小朋友互动猜谜语时,竟然说“欧洲是个国家,不是一个城市”,简直贻笑大方。
市场化的培训机构,应成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市场化的目的,是为了丰富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如果一些所谓的市场主体,拉低了教育水平、扰乱了教育市场、污染了教育环境,乃至起到的只是误人子弟的作用,那么就走向了市场化的反面。
有数据显示,2020年,全网共监测到有关教育培训消费舆情信息3847566条,其中负面舆情信息2712138条,占比70.49%。负面舆情主要集中在退费困难、宣传误导、质量不高、合同纠纷等方面。“注水师资”往往直接导致“宣传误导”“质量不高”,进而引发“合同纠纷”“退费困难”,可以说,它就是培训机构问题根源的一部分。
然而,现实面临的问题是,当市场的盘子大了,来自监管部门的监督力量会被分散。这个时候,就要把同样庞大的家长群体,同时也是消费者群体利用起来。作为产品和服务的购买者,哪些培训机构有哪些师资、对外宣传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出入和虚构成分,除了培训机构,就数这些家长最清楚。所以,他们是挤压“浮夸师资”水份最好的帮手。
在家长反馈的基础上,监管部门就可以针对性地介入调查,循着家长提供的线索对培训机构进行核实。通过在一线深入了解培训机构的违法违规情况、收集相关信息和证据,达到釜底抽薪的目的。当然也要认识到,这种“事后追查”的做法毕竟是被动的,是循着培训机构自己暴露的问题走,只能算作治标。
若想根本解决“师资注水”的问题,还得从“水源”处围追堵截,要明确培训机构师资准入条件,并加强师资审核管理。要像教育部门管理学校一样,对培训机构的教职人员登记造册,核实相关资质信息后,记录在案。要将这些教职人员的信息依法公开,对从教人员姓名、照片及资格证编号信息进行公示,方便家长在面对机构的宣传时查询、对照、检举。
当然,从长远来看,培训机构的根本问题,还在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因此,在具体治理的过程中,也应注意把治理经验制度化,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监管职责。当家长们再遇到问题,便可以清晰地找到具体的职能部门,按照明确的依据进行有序地维权。如此,既给了消费者底气,也对培训机构形成了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