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帮青少年解“成长的烦恼”
云栖网:近日,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就“青少年心理健康”话题开展了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在2000余名参与调查的家长中,超过半数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有心理方面的问题。近四分之一的家长表示,孩子出现过无原因的情绪低落和愤怒;13%的家长表示孩子流露过“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的负面情绪。学习压力过大、家庭关系紧张、缺乏明确学业规划和人生目标是本次调查中家长认为造成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全国人大代表、黄河科技学院校长杨雪梅曾对此问题进行调研,她表示,青少年心理疾病屡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振韶认为,青少年心理状态受家庭、校园、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关系是首要的,“家庭关系是孩子这棵小树的根系,当他遭遇暴风雨,如果根系很健康,风雨过后树苗依然能茁壮成长。父母要做孩子的避风港”。其次,学校中的同伴关系也需引起重视。孤立、欺凌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压力源。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5%的家长确定孩子就读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针对“学校是否有专任心理健康老师”的问题,接近七成家长选择“没有”或“不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结果显示,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后,寻求专业心理辅导的比例不足一成。一些家长表示,除了身边缺少专业心理辅导老师之外,看心理医生常伴有的“羞耻感”也会阻碍孩子及时就医。宋振韶建议媒体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舆论宣传力度,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破除病耻感。
事实上,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已积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等文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内容,指导各地各校开展尊重生命、人际交往、情绪调适、人生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调控心理、应对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家庭关系对孩子带来的影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认为,家庭教育首先是心理抚养。她建议,在孩子6岁以前,需要亲情抚养,尤其是母亲的亲子抚养。为克制孩子的任性,要在孩子6岁前就对他说“不”;为防止孩子压抑,要鼓励孩子说出情绪变化的理由;为防止孩子自私,可以开展食物训练,让孩子学会分享……孩子12岁以前,还处于对父母的依恋期,要尽可能地给予孩子陪伴。而到孩子到青春期时,则要实行尊重教育。
宋振韶建议,在家庭关系中,父母要看见和理解自己的孩子。倾听孩子心声,给予更多陪伴,家长就能及时发现其心理状态的改变,提供力所能及的心理支持。应实事求是地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为孩子的幸福成长着想。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常委刘珂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学校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和日常监测,准确了解掌握学生的心态和心理,并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热线咨询电话、心理咨询信箱等,帮助学生调适心理问题。
“青少年‘成长的烦恼’亟须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杨雪梅建议,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要采取政府、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要强化政府监管职能,进一步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政策落实落地。二要强化学校主体责任,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各阶段全过程。三要强化社会多元参与,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协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