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整体规划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
云栖网:贵州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253个民族乡,行政区划单位46个,占全省行政区划单位的52%。全省有54个民族,世居少数民族17个,少数民族人口1254万,占常住人口的36%。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彝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1%,主要聚集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黔东及黔西北,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态势。基于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民族聚集地同一教育机构中儿童的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对贵州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上世纪80年代末起,贵州通过边研究边实践,探索了一条在多民族省份发展学前教育的经验。通过实践,我们得出如下启示:一是入学前听懂、会说普通话,是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小学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二是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有其特殊性,但放大这种特殊性不利于事业的整体发展。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是区域教育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基于区域整体规划全面推进。三是民族文化与幼儿园课程融合,可以作为民族地区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对于贵州省来说,为了确保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难点,需要进一步探索适宜的方法和策略。
听懂会说普通话可以促进小学教育质量提升
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多只在本民族内部生活中使用,在政治生活和学校教育中一般都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过去较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国家通用语言障碍,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低、辍学率高引起了多方高度关注,教育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如编制民族语言教材、培养双语教师、培训教师双语教学方法等。以往,贵州省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的方法,基本上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民族语言作为学生学习的“拐杖”,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翻译解释,促使学生理解教育教学内容,尽快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利用民族语言作为“拐杖”辅助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进度慢、学习效率不高,学业成绩虽有提高,但总体上与汉族学生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何结合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特点,找到一条帮助在国家通用语言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快速适应学校学习及生活的有效途径?当时的贵州省教育部门面临一个急迫且不容回避的问题。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贵州开始了相关研究。1987年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调查发现,边远少数民族聚集地有国家通用语言学习障碍的人较多,特别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无法跟外界交流,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因此普遍比汉族学生低。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研究人员在黔东南剑河县摆尾乡、久仰乡两个苗族聚居乡进行了实践研究。首先,在摆尾乡中心小学附设的学前班设实验班,并将当地一位苗族女青年派往贵阳市第六幼儿园学习半年,主要学习普通话和学前教育的相关课程。学习结束后,苗族女青年回学前班任教,主要任务是教会学前班儿童听懂、会说普通话。对照班设在久仰乡中心小学附设的学前班,对班内的学生按传统方式进行教学。一个学期后,研究人员发现,摆尾乡实验班的所有孩子都能用普通话交流,都达到了听懂、会说普通话的教学目的,这个结果令人惊讶且备受鼓舞。实验班的孩子上小学后,研究人员又持续跟踪了3年。结果发现,实验班学生3年的语文、数学期末考试成绩在全县所有乡都名列第一。
研究人员将研究成果在全省进行宣传,并于1995年将这一经验扩展到了9个市(州),每个市(州)选一个县,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发展学前教育。推广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剑河县的研究结果,促使越来越多的县教育局局长认识到,学前阶段解决了儿童的普通话问题,学生进入小学后,学业成绩提升明显。这样的认识,对于在民族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意义深远。1996-2000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落地贵州,将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散居儿童接受学前教育作为研究重点,招聘当地初中毕业女青年,组建游戏小组、巡回教学点,由县城教师送教下乡,指导教学,吸引家长参与学前教育。那时候,出现了“妈妈老师”,父亲和爷爷参与学前教育对儿童成长有着积极作用的理念也被接受。越来越多的山村有了幼儿班、游戏小组,老百姓的堂屋、村里的党员活动室、村委会甚至警务室等能找到的公房变成了孩子们的活动场所。那些年,发展学前教育很艰苦,但是积累了许多在民族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经验,特别是学前儿童听懂、会说普通话可以促进小学教育质量提升的经验被县级教育部门认可并积极推广。2014年,为了帮助民族地区儿童学习语言,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了20本优秀儿童图书,给每本图书配注了6种民族语言的语音,用民族地区会标准音的学生和教师配音,儿童用点读笔听读。每个孩子拿到书,选择自己的母语,就能听故事了,他们觉得很亲切。这些图书被建议同时在民族地区小学一年级使用,帮助学生顺利实现教学语言的过渡。现在,虽然偏远的少数民族村寨学龄前儿童不会说普通话的现象仍然存在,但这样的情况总体来说越来越少了。
解难题出实招促学前教育跨越发展
贵州省积极发展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不仅促进了民族地区学前儿童的发展,更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民族地区儿童的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难题。经过幼儿园学习的少数民族儿童进入小学学习时,几乎大多数人都能听懂、会说普通话,这也是贵州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各级政府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近年来,贵州省整体规划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跨越发展。2011年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春天,国家开始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了三期,中央财政共计投入贵州幼儿园建设资金74亿多元。贵州在脱贫攻坚任务重的情况下,各级财政投入经费200多亿元发展学前教育。目前,所有的乡镇至少有1所公办园。而2010年的时候,只有1/3的乡镇有幼儿园。并且当时的幼儿园大多办在小学里,多数为小学附设学前班。国家规定2020年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所公办幼儿园的目标,贵州省2015年就完成了。2019年底,部分乡镇建成了第二个、第三个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55.6%的村有了幼儿园,其中近50%的村幼儿园为公办园。脱贫攻坚给贵州省学前教育带来了良好机遇,贵州省“十三五”以来投入近31.5亿元,按照约8.2万名幼儿要上幼儿园的规模设计。同时,又建设了300所异地扶贫搬迁点幼儿园,目前共有4.5万名儿童从边远民族地区搬迁来,过渡到现代生活中,接触到了红绿灯、洗衣机、煤气灶等现代生活设施,在设施设备齐全的幼儿园接受教育,他们的生活和人生从此改变。
多途径解决师资问题。2011年以来,贵州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大,教师补充成了最大的难题。贵州省采取以下措施解决教师问题:一是统筹编制公开招考一批。十八大以来共招聘幼儿教师近5万人。二是通过县级特岗计划解决一批。仅最近四年,各地县级特岗计划就招聘幼儿园专任教师9000余人。三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补充一批。通过以上方式,贵州省幼儿园教职工比从2010年的1:60提高到2019年的1:10,这些年的努力见成效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实现了公办幼儿园在编与非在编教师同工同酬,非在编公办教师工资从同工同酬前的3万元/年,提高到同工同酬后的8.8万元/年,这些非在编教师与在编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上同等待遇,同样能当园长,同样能成为名师,极大地稳定了教师队伍。
实施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2016年之前,贵州的农村幼儿园特别是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幼儿园不能提供午餐,孩子的营养状况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6年,贵州在全国率先实施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到2020年6月已投入16亿元覆盖全省所有农村公民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学前教育儿童膳食改善计划给边远贫困地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学前教育已成为贵州特色教育强省三大支柱之一。2019年全省在园儿童已达到15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儿童占比为43.74%,少数民族教职工占比为37%,专任教师占比为37%,跟少数民族人口占比一致,在园儿童占比略高。这充分说明贵州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与全省学前教育呈整体融合发展的态势。截至2019年底,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8%,公办在园儿童占比52%,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率79.8%,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入园难的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园的需要日渐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