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云栖网

免费注册

育联网CEO黄志如: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用科技为教育赋能

云栖网 2020-09-28 17:07 来源:互联网

云栖网:育联网创始人CEO黄志如博士后《智慧教育大讲堂》深圳开讲,针对智慧教育这样一个热点话题,接受了本报专访,针对这个热点背后所代表的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以及它所蕴示的行业趋势,与中国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关系,跟我们进行了一场简单而深刻的对话。

智慧教育领域缺乏原创力

我们应该积极寻求改变

中国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程度和水平,如果是从覆盖的维度来讲,是远超欧美发达国家,几乎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上已经找不到有空白的领域。在智慧教育这个领域,从资本追逐的热度和应用的覆盖面来看,它也确实是远超了欧美国家,但完全属于中国本土创造的智慧教育的新技术和新应用并不多,都是模仿跟随以及在别人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我们的智慧教育还没有真正触及到教育最深的本质。

智慧教育应该是面向未来整个我们所需要的人才结构的变化,人才素养的提升,帮助学校去改变教学模式,能够让孩子和老师围绕着教书育人这个最核心的功能去培养人、激发人、引导人,而不是现代化的硬件和软件的最粗浅应用。单从在线教育所拿的毕业证说,国外是完全承认远程教学所修的学分,等同于我们国内全日制统招大学在校所修的学分,是具有同等含金量的,而在我们国内却是有差别的。

所以中国在这一方面要学习欧美更大的去放宽,一方面是从教育体制上我们要不断的去优化,只有从体制上、从政策上去引导,通过对学生的学历认证以及培养模式,以及对于他的这样的一个终身学习的激励等制度的建设,让每一个学生或者说是已经步入社会的职场人士,愿意利用线上的教学资源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以能力来评估一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而不单单是学理论。那我们的智慧教育所打造的资源平台、教学教务以及学生管理的平台,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它的作用。只有这样,中国和欧美的水平才能并驾齐驱。

数字技术带来的教育革命

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应对?

所有的技术对教育的发展都是辅助性的,智慧教育最终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层次、应用水平以及实施效果,我觉得它是有多种因素和条件共同决定的。技术只是一个辅助的手段,教育的最本质的核心和功能还是不能改变。智慧教育它应该是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AI人工智能等先进手段去提高教学效果、资源整合以及对于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等。智慧教育本身这个课题不仅仅包含了技术,还包含了智慧教育的大数据、客户互动,整体管理的IT流程等环环相扣的每一个环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最终取决定作用的,还是取决于人,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取决于高层决策者对于智慧教育的整体认知,他的政策导向性将影响智慧教育最后的发展方向。

在过去的教育信息化的1.0时代,大量的企业在智慧教育应用上也引入了物联网、云计算、AI人工智能等,也提出了所谓的大数据的管控中心,最后出来的结果都只是服务于学生的应试教育,面向各种考试题目这种具有机械化条件反射型的应对能力,并没有智慧去挖掘人的潜力,激发人内在的学习动力。对于学生的德育和美育、老师的教育情怀和使命,以及教育改革的信息化应用手段等原动力也没有发生特别多的改变。

智慧教育不应该是去追逐新的技术,让技术来决定我们教育的走向。而是怎么样要学会去操控、去把控、去利用、去驾驭这些新的技术为我们所用,通过分析学生的优势和短板、德育水平、审美能力、社会责任、思维模式等方面去开发出更多的应用,通过应用来推动智慧教育体系变得更加完善,服务于我们的教育。

每一次技术变革,它必然会推动着我们的教育往前走一步,5G时代的来临,数字经济全球化,地球村可能变成宇宙村,这种思维理念的转变,就需要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去适应未来的经济的发展。未来教育的变革一定会产生非常深远的一个影响,全方位的手段、内容、理念、方法,甚至会改造我们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好面对未来新技术应用的开放心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主动拥抱未来的数字变革,你才能够有以不变应万变,面对未来所有的不确定性,去适应未来社会教学能力的多元化需求。

针对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扭转的关键突破点在哪?

目前中国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知,还处于一个非常混乱的状态,这种认知水平的差异,会成为未来教育信息化升级完善的最大障碍。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国家的政府和学校,在过去确实对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上到中央下到地方,每年在这方面的财政拨款都是非常的慷慨。我们国务院提出的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这个目标,已经在中国的任何一所乡村小学都已经基本实现了。

但令人堪忧的是,实际激活状态可能不到30%,实际上用起来的效果也非常差。例如智慧校堂,社会课堂智慧校园等的引进,却看不到任何的数据,最后就变成了一个考勤系统,人脸识别系统,一卡通就餐系统,用的最好的就只有一个阅卷系统。至于对学生的全面培育,学校的资源管理,老师工作全过程的在线化,甚至是老师本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评估体系和技术体系,在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实现过程当中都是空白,或者说形成的是一个数据孤岛,缺乏统一的规划,最终没带来实际的帮助,反而给老师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工作困扰和负担。

归根结底是我们的体质问题,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很多教育信息化是政府集采、政府招投标,对学校实际的运营管理一线的现场的实际状况可能并不了解,也就是买的人不用,用的人又没有权利去买,就买和用之间的完全脱节。所以我们应该从体制上去改变,让一线的人参与到教育信息化采购的决策里面来。另一方面,作为决策高层如何高瞻远瞩的进行教育信息化体系和制度的规划建设,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部门如何深入到学校管理一线的业务现状,去规划我们的整个体系,从政策层面,从思维模式,从认知的水平,从源头进行改革。让更多的决策者、更多的学校校长、更多的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企业和部门,去认识到合理高效的教育信息化步骤、流程、方法是什么样的?只有改变和提升了认知,中国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才有可能发生彻底的改变,否则也只能是隔靴搔痒,不能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育联网CEO黄志如: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用科技为教育赋能

结合教育信息化1.0~2.0时代的历程

窥探育新网2.0到4.0的跨越式发展

教育信息化1.0和2.0时代,是任何一个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经阶段,因为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决策模式、我们的认知水平以及缺乏有效的这样的一个激励机制,导致了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大于产出,收效甚微。

国家的教育信息化1.0时代把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跟我们的教育结合起来,白板改成了互动tv,做了语音教室、智能教室、同步课堂等一大批硬件工程,但没有效果,最后达到的目标和结果就只是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2.0时代,就是盘活1.0所投入的这些资源,实际的状况,人脸识别一卡通、安防系统、阅卷系统、考勤系统、评课系统,还有其他的资产管理系统等。学校需要哪方面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就上这样的一个系统,感觉是用起来了,最后的结果却发现不同的数据的沉淀在不同的应用系统里边,很多的数据最终没有办法去把它理顺。例如今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学校使用了钉钉、腾讯,还有问卷星等系统,填报很简单,可能几分钟就可以完成问卷调查,却要花5个小时去进行数据的统计,这个效率和结果是大打折扣的。

如果要改变这个问题,还是得需要从意识层面着手。首先我们的高层决策者要对教育信息化有一个全局的认识,教育信息化的本质不只是简单的工具应用,也不只是两个硬件设备的改造,而是需要从人员需要通观全局,从信息化素养,信息化意识,信息化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到信息化战略和组织保障,以及信息化的流程管理等进行统筹的规划设计,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和高度来看待问题,只有这样视野才能变得更加的立体和丰富,跳出现有的经验主义模式,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面去解决当前的问题。

所以教育信息化应该借鉴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大量的引入外资,一方面我们把国外的资金引进来,发展了我们的制造行业,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学习了西方企业的治理模式和管理经验,也学习了西方关于ERPCRMoaehr这种管理软件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提升作用。在如今的制造行业企业的组织模式里,越来越崇尚扁平化的管理和去中心化,像区块链一样,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中心。有时候一个人所产生的利润甚至会超过一个上市公司,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个体崛起,像李子柒、薇娅、李佳琪等。这种企业组织模式的变化,在其他的商业领域也已经变得非常活跃,每一个人都在不断的尝试突破组织边界,跟这个世界产生各种万千的链接,赋予组织更多的灵活性。

中国的教育领域虽然跟过去比已经有很大的改变,但目前还是处于一种比较封闭的状态,整个中国教育管理模式还是在国家政策的主导下,是一种相对集权式的职能管理模式,行政集权的管理模式,整体的教育管理是缺乏动力的,跟世界经济发展态势是有一点点脱节的,比起制造行业、商业、地产业、物流业、服务业、零售业要落后,至少二三十年。我们都知道工业已经从1.0进化到4.0时代,大规模个性化制造和量身定制。而之前3.0和2.0,我们是大规模的批量化标准生产。实际上目前我们的教育信息化2.0时代也是大规模批量化生产,结果就是一个系统a学校能用却不适用于b学校。而教育信息化最理想的状态,我认为跟工业4.0是不谋而合的,应该摒弃大规模的批量化生产,深刻去解读这个行业的规律,去解析教育的本质和学校管理的特点,把所有具有共性的东西进行高度提炼,来实行教职工、学生、人力资源以及行政财务等各个方面的管理。最终实现最核心的业务——教书育人。

我们育联网提出来教育信息化4.0时代,是根据所有行业发展的特色和规律,基于一对一的定制化的服务、SaaS系统的必然趋势,通过CRM专业服务来满足不同行业进行的一个定制,在共性上实现个性需求,在个性上能有共同的共性,作为底层的数据架构做支撑。教育信息化4.0时代应该是去引领和定义一个时代,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通过我们的努力去给时代类赋予新的含义,创立新的管理模式,新的教育信息化运营体系,推动整个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升级和迭代。

3.0是一个数字经济时代。学生的学习数据、行为数据、思想数据、心态的数据、生理数据、学校的管理数据、学生和老师的数据,家庭的沟通互动数据,这些数据会成为我们3.0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数据的大规模集聚的时代。教育信息化4.0也会基于我们之前所产生的3.0时代的数据,那么也是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智能时代。我们之所以提出直接进入4.0时代,人类很多时候都是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通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去创造未来一切的未知的可能,这也是4.0时代的一个伟大创造,它更具有历史性的使命的意义,它可以引领我们利用3.0时代的数据,更好的服务我们,提供一个计算的分析方向和规则。而要成功的实现跨越,就需要深度地去理解教育这个行业,对学校的业务能够进行深入的解读,对管理流程进行跨界整合,对运营标准深蕴于心,了解每一个学校的特殊条件和特殊目标。

所以育新网希望在充分的沟通的基础上,期待成为一个布道者,从2.0时代跨越发展进入4.0时代,让学校能够占领先机,更快的用更好的科学系统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帮助学校的管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针对育新网提出的教育信息化4.0时代,虽然国家层面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标准,但我们可以参考其他行业的经验,对照着建立4.0时代的一个评价标准。以结果以价值,4.0它是一种新型的对于教育信息化推动的模式,这种模式的设计原理和基础是不是能够支撑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是否能够满足到学校的各种场景应用,各个维度的各种角色,它们的使用最后出来的结果是不是能够为我们老师去减负,为我们的管理赋能。

如果结果是ok的,那么说明4.0也产生了它应有的价值。从结果去反推,不管是从构建的原理,还是实施的手段以及带来的成果,如果每一个维度我们得出的结论都是正向的,那就表明它的建设是卓有成效的,而只要有其中一个维度,我们觉得是存在质疑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去找出哪些地方是需要我们去优化和改善的。

智慧教育的全面信息化

及智慧教育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智慧教育全面信息化的标志应该是让信息化成为一种常态。它是每一个人意识上的常态,它应该是一个全覆盖的,不再有选择性和追逐商业利益的,是真正回归到教育本质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于教书育人,服务于老师的教书,服务于老师对于学生的培育,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人才的培养、个性的发展,未来人才的各种精神、人格、心理的健全的这样的一个发展。只有当教育信息化的各项工作,都全面的服务于教育的核心,我们才能够算是真正的实现了教育信息化。

狭义的智慧教育更多的是指新技术作为载体的在教育上面的一个应用,而广义的智慧教育,它应该是一种既包含了新技术的这样的一个应用手段,也包含了新技术手段下管理运营模式的发展,还包含了对于人的培养模式,通过技术的手段优化人的培养模式,它是一个立体的概念,是一个全面的综合体。

未来的智慧教育,应该是向着科技如何更好的服务于人的个体发展和社会整体的协调,一方面我们要用现代的科技的手段,让每一个人的潜力潜能和特质得到充分的发展。另外一方面又要通过科技的手段,让整个人类的个体智慧、个体能力,个体综合表现在大的人类地球或者宇宙的生态里,达到了整体的协调和平衡。

未来在智慧教育系统当中会运用更大层面的数据,去通过大数据计算,让每一个人都找到自己最适合的位置,形成未来全人类的智慧生态。这是从理论层面对于未来智慧教育的一种构想,这样的构想实际上它离我们是有点远的,因为这个可能需要不仅仅是中国的智慧教育形成的所有数据的互联互通,甚至全世界的所有的人员的相关数据,乃至各个行业的发展动态都要形成数据,真正达到了万物互联,这是一种未来的理想计算状态。

如果以5~10年作为一个时间轴来讲,每一个时间阶段里,智慧教育都有它特定的任务要去实现。在未来的5年,智慧教育系统要实现的资源的全面的共享和联动,适应未来的不断技术革新,如5G通讯、大数据,云计算互动等教学手段的更全面的应用。通过智慧教育所产生各个维度的数据为我们的决策去服务,为我们未来的智慧教育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未来10年,它应该是教育全球化的一个巅峰时刻,一个全维度的飞跃和成长。我们的智慧教育要紧跟全球的教育,融入大的教育体系里面,我们的学科、人才培养、教学方式、教学手段,都要跟世界消除边界,真正实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和流动,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和个性特征的最大化。

但是不管智慧教育怎么发展,我觉得它都不可能完全的取代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我始终觉得人类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可能有一些习惯会改变,但人性始终不会发生彻底的变化。人作为群居性动物,是需要学校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来提供更全面立体的集体成长环境,或者说约束人的情绪感受的。所以智慧教育再往前发展,它可能在教学教育的比重会越来越大,但它绝对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而是一种互为补充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