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中促成长 实践中育新人
云栖网:做一道美食、整理自己的房间、废物利用制作小吸尘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晒孩子的劳动成果成了上海家长微信朋友圈中的一道风景线。
不仅仅在暑假,在平时,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也早已融入上海大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出台后,上海更加凸显劳动教育的重要位置,研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整体设计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集中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规划学生实践基地资源图谱,积极探索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
重构融合,打造劳动教育教学新课堂
学打行李结、制作创意卡套、改造打蛋器……上海“空中课堂”的劳动技术课程大多从一个个有趣的日常生活情境出发,深受学生喜欢。
疫情期间,上海市在研究“劳动技术”课程在线教学的基本规范和质量标准时,坚持把“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的理念落实到每一节劳动课的录制中。
“劳动教育课程也要与时俱进,更好地体现时代性。”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党总支书记纪明泽介绍,以往的课程设计还是以传授劳动技术为主,接下来将转向融入劳动技术、工程、思维、观念的综合性劳动项目的课程设计,除了传统的学工、学农,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都将陆续走入大中小学,真正促进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劳动能力、劳动精神上得到切实的发展。
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所有课程都有育人作用。在静安区和田路小学,劳动教育发生在每门课的课堂,学校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学习,让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观念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
“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劳动教育与其他各门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在梳理和分析学科核心内容和教学方式中,找到可行的渗透切入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深化经验。”纪明泽表示。
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是上海学校德育工作的传统优势。在劳动教育内容架构上,上海传承这一经验,根据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意趣,按照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整体设计了各学段的劳动教育内容,还把学段内容要求拓展到了幼儿园阶段,明确幼儿园要注重劳动意识启蒙。
升级赋能,拓展劳动实践新载体
“今天的孩子已不再满足于翻翻土再盖上去的简单传统学农劳动,对劳动项目带来的真实体验有了更高要求和期待。”曹杨二中党委书记侯文英分享了学校最新的调研结果,她认为,很多学生对劳动的热情犹在,只是实践需求发生了变化。
劳动形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传统的劳动教育课堂该如何升级,真正为孩子的发展赋能?上海市教委表示,将在近两三年重点建设3—5家市级综合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满足学生对于农业劳作、加工制造、服务体验、创新实验的系统化劳动实践需求。
其中,上海市青少年实践活动金山基地项目已经启动。金山区教育党工委书记顾宏伟介绍,营地将配套建设国旗广场、长三角艺术科技教育交流中心、丰收农场等,将劳动教育与红色教育、高新科技、非遗文化、现代农业等相结合,打造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实践课程。
社会是劳动教育的生动课堂,了解国情民情也是上海劳动教育的必修课。2000年起,上海通过市、区两级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制度,不断整合农场、企业、社区街道等社会资源建设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截至目前,上海已有2015家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提供了81万余个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岗位,让中小学生在出力流汗中体验平凡劳动的艰辛与不易。
家校协同,开辟劳动育人新天地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近年来,上海不断深化家校互动机制,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家校共育,引导孩子培养劳动的习惯。
“事实上,这一代的家长和学生非常愿意参加深度体验的劳动项目。”侯文英介绍,曹杨二中为高二年级学生提供了一份多样化的学农菜单,而选择的结果却是,一个年级450人有近350名同学在本人及家长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选择到西部的田间地头去参加学农劳动。
“家校共育,是劳动教育尤其是中小学劳动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之举。”奉贤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张竹林在调研中也发现,家长们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十分欢迎,然而,劳动教育如何更有针对性地介入学生成长还需要更多新的探索实践。
今年6月,奉贤区专门成立“三研”协同创新工作室,教研、德研、科研协同,引领区域内10所新时代劳动教育基地校开展家、校、社协同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