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云栖网

免费注册

商业模式坍塌 媒体融合后继乏力吗?!

云栖网 2020-09-09 09:13 来源:常话短说

云栖网:在局、台、网重新职能定位和转型的发展中,都在思考如何存活?在移动互联网下,已经把传统媒体边缘化了,弄的快找不到北;随着5G的到来,个体经济和品牌将进一步放大,这就不仅仅是边缘化了,需要置之死地而后生。

局、台、网的宿命

网,即将走向全国一网。会走出掉户的困局吗?需要一群有魄力敢想敢干的团队领衔,否则……

台,难道也要走向全国一台,就目前看来显然不适合,倒是有很多报业+广电走向了新型的融媒体。台就当前而言,日子要比网络公司更难,连最后的广告都被直播电商给蚕食殆尽,看看各地的经营状况,最后一层布就要落下了;再看看各地的落地费10%、20%、30%以上往下掉的有多少。看看湖南台布局内容电商,看看快乐购在全国的落地?再看看东方台的流媒体战略;又看看陕西的融媒的彻底……

局,接下来的命运如何呢?不知道。

陕西融媒

小编看到一篇关于陕西融媒的剖析,文中的一些观点值得思考。分享出来大家一起来看看,品品。结合自己个人职业发展,所在单位的情况对照对照……(以下内容为转载,因为小编没有看到原创首发是哪个,作者若看到,请联络小编谢谢)

1.陕西媒体融合现状如何?

2.面临哪些困局亟待破解?

3.怎样把陕西媒体融合推向深入?

陕西媒体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市场倒逼转型,媒体融合缺失全局

与全国媒体融合转型较早的浙江、上海、广东等地媒体相比,陕西媒体对于融合转型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但无论是顶层设计、平台建设、机制创新、技术研发、资金投入等等各个方面都还存在差距,还处于内容生产、内容形态、内容传播创新阶段,尚未触及更深层次的变革。

近年陕西的媒体融合,基本是媒体基于自身发展的“突围”式转型探索,缺乏打造新型舆论阵地,增强主流话语权,立足区域发展,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站位、全局性的布局。以陕西日报传媒集团、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和华商传媒集团为代表的陕西重点报业企业,以及陕西广播电视台、西安广播电视台等广电媒体,在融合升级方面都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尝试,但基本处于市场倒逼下的被动转型,缺乏高站位顶层设计,大力度资本投入,大气魄机制创新,突破性技术变革,基本处于传统媒体已难以为继,新媒体尚没有支柱产品,转型后劲不足的严峻局面。

比如,陕西日报传媒集团作为陕西最具影响力的党媒集团,确定全媒体融合平台建设方案,规划建设采编联动平台、技术支持平台、传媒效果检测反馈及绩效考核体系是在2017年;到2018年1月1日,陕西日报社始成立新媒体事业部,全面统合新媒体力量,对各网站统一申请注册商标,实行商标保护,对网站和新媒体账号统一申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打造新媒体矩阵;合并新媒体事业部、总编室,组建全媒体指挥中心(总编室),以充分调动全社采编资源,进行“全面统筹,深度策划,融合传播”,已是2019年8月。

《华商报》在都市报领域经过20多年的深耕积累,形成专业生产能力和巨大的品牌影响力,机构媒体资源丰富,一度位居全国都市报竞争力排行前三位置。《华商报》是国内较早一批架构自身媒体网站的媒体,其旗下华商网于2003年2月开通,走在了国内同行前列。但与国内众多曾经具有强大影响力、经济效益极佳的都市类媒体相似,曾经的辉煌成了转型路上沉重的“包袱”,迟滞了其转型的节奏和决心。华商网长期以来一直仅仅是华商旗下的一个辅助平台,是报纸的“电子版”,没有发挥其互联网媒体优势。作为市场化媒体,《华商报》与国内主要都市报几乎同步进行传统媒体转型的各种探索和尝试,比如手机报、双微、客户端等等,基本是以传统媒体模式在运营,也没有赶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节奏和步伐。

2016年10月,华商传媒集团倾力打造的基于LBS定位的二三里资讯客户端上线,目标是“全国媒体、区域影响;平台价值,全国影响”。二三里同步在陕西、辽宁、吉林和重庆启动运营,主要进行内容覆盖、用户发展和商业化推进三部分工作——这个模式,与其当年在沈阳、长春、重庆跨区域办报的模式相似,与互联网企业的运营完全不同。目前该产品已上线三年半时间,作为布局全国的新闻资讯类客户端,意味着选择腾讯新闻、今日头条、新浪新闻等作为竞争对手,其市场表现基本已能说明其发展前景,其产品逻辑、运营逻辑基本已经得到市场验证。直至2019年3月,华商传媒方正式建成“中央厨房”功能的全媒体指挥中心,打造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工作机制和流程,以数字化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融入线索分析、舆情研判、新闻采编和发布各个环节,24小时滚动传播,其运营模式基本还是媒体模式。

综合来看,陕西媒体融合与全国领先省市相比,已经存在差距。结合当前媒体发展趋势,迅速迭代的技术要求,以及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化的全面加速,以目前媒体自身进行“自救式”融合,几乎已无胜算,需要站在区域发展的高度,进行一体化统筹、全局化架构、更前瞻设计。

(二)思维认知老化,媒体融合雾里看花

媒体转型的根本是人的转型,而人的转型首先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对时代发展的短视,对互联网发展的轻视,对市场变化的漠视,使传统媒体付出了惨重代价。将互联网仅仅作为传播工具和手段,是传统媒体从开始“触网”建设媒体网站,到开发手机报、客户端,打造微博、微信平台,一直存在的认识误区和思想观念。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下,无论开发何种产品,传统媒体的思维方式一直都是媒体思维,是传统媒体模式的一次次迁移和重复。

思维融合的程度,理念创新的高度,观念转变的态度,是决定媒体融合发展广度和深度的前提。调研发现,陕西媒体融合发展当前关键的瓶颈是思维理念观念的枷锁束缚。“媒体转型首先需要编辑记者的思想和理念转型。目前我们的编辑记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固守纸媒,观念滞后,眼界封闭,不愿、不会做新媒体,更谈不上做全媒体。”这是一家省级头部媒体回答“目前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摆在第一条的表述。省内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华商报也认为,“华商内部媒体融合观念不强,全媒体主动意识缺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反映,仍有25%的编辑记者不能主动转变传统媒体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

一直以来,媒体融合都是基于传统媒体的思维进行的,形成了“传统媒体+互联网”的思维模式,认为融合就是把传统媒体的东西复制到新媒体上二次传播,这种内容同质、资源分散、服务单向的结果只能是报、网、端简单相加,内容搬家,效果不佳。这种思维理念观念反映在资金投入上、人才队伍上、制度转型上,只能是为了“融合”而“融合”,盲目模仿,机械照抄,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硬件投入不少,软实力跟不上,新旧观念互相碰撞,新旧体制机制相互掣肘,导致媒体融合流于表面,貌“合”神不合。大家普遍处于有危机感、焦虑感却又无力冲破枷锁、无法突出困境的尴尬。少数市级党报和不少行业、专业报媒体融合的理念跟不上,缺乏主动创新意识,存在“等靠要”的心态。

如今,人的身份不仅是公民、市民,还是网民。互联网的庞大的网民群体,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有自己的规则秩序,任何个人和机构乃至国家,都得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重新建立自适应系统。

没有谁做错什么,只是规则已经完全改变。在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即时互动、免费使用、大数据应用成为常态,单纯的单向产品供应,完全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多向需求。传统媒体人必须站在互联网生态系统中,以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模式,重新进行资源整合、流程再造、产品设计和系统改造,重新打造互联网化的传媒产业新系统。

(三)体制机制固化,媒体融合运行卡顿

传统媒体大都还是事业单位设置和运行模式,市场化程度高的媒体虽然进行企业化管理、公司化运行,但其组织结构、生产流程、传播渠道、运营模式都是基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模式。这种体制因无法适应日益变化的互联网社会环境,才导致传统媒体今天的被动局面。在运行机制上,传统媒体的激励约束机制、薪酬、晋升机制、培训机制等等与互联网企业相差甚远,导致大量优秀人才的流失。

课题组调研发现,陕西媒体融合发展当前面临两大难题:一是“两微一端”普遍建成,传播矩阵基本形成,但是媒体的造血功能和用户市场仍显疲态;二是同一媒体集团内各家媒体都在重复投资,重复打造平台,重复建设渠道,重复引进人才,重复生产内容,同时都喊经费匮乏、人才奇缺、经营困难等,媒体内生动力活力不足,恐慌日甚,这表现出的其实就是体制条块分割,媒体之间、平台之间、产品之间没有实现融合的突出问题。究其要害是体制机制改革不彻底,创新不到位,新的项目技术系统与体制机制不兼容,理所当然出现“运行卡顿”。

调研中还发现与体制直接的诸多问题,有的令人不可思议。例如,报社作为特殊的事业单位,人员进出不能自主选择,有关部门替报社招录的人达不到专业要求,报社自己招聘的新媒体专业人才又没有编制,造成老记者、老编辑工作积极性不高,新进人才流动性大的局面;早期核定的编制数已经不能满足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薪酬分配的规定也严重影响到引人用人留人。有的报社难越体制障碍,报网融合发展无法实现人员、资源、平台三统一,拓展市场的“任督二脉”难以打通。有的报社制定了业务工作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但按照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编内人员绩效考核缺乏支出渠道,遭遇到了执行难。又例如,现行《政府采购品目分类目录》中没有手机这一品目,使得媒体推进“移动采编”项目建设在政府采购这一环节缺乏法规依据。还例如,有的行业报甚至采取主管主办单位的网站和公众号由其集团信息中心管理,而主管主办单位的微博和报纸、报纸公众号由集团宣传部管理,融媒体平台运作上存在“两张皮”现象。体制机制与媒体融合发展的矛盾不解决,无法激活传统媒体自我革新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难以适应媒体融合纵深推进的大势。

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现任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中国报业协会副会长李东东曾就传统媒体体制机制改革建议:首先,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对经营部分进行企业化改造。进行资本运作,按市场规则引进投资,收并购优质项目,上市融资,做大做强。其次,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探索实行股权激励,特别是对优秀骨干人才实行股权激励制度。在用人机制方面给予传统媒体政策支持,扭转传统媒体优秀人才严重流失且愈演愈烈趋势。

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亲自担纲“导演”的上海报业整合引人瞩目。其主要内容包括:合并文新、解放两大报业集团,组建上海报业集团,三大报社恢复法人建制,合理界定集团和报社的职责。集团以统管统筹经营为主,报社以媒体内容为重点,组织实施进军新媒体、广告经营、报刊发行方面的工作。专家认为:上海报业集团的框架设计,在整体上厘清了集团与报社的责权利、产权、人事等方面的关系,既有利于快速形成整体规模优势,又可避免同城竞争造成资源浪费,从而在集团层面统一运作经营,更具竞争实力。裘新认为集团的作用,就是“做集成、做基金平台的支撑,通过体制的孵化来解决新媒体专门人才等问题”。

(四)资金投入短缺,媒体融合贫血缺血

传统媒体的新媒体研发,大都仅仅是媒体网站建设、双微运营、APP开发等单个平台、单个产品的开发,“中央厨房”的建设,基本也是配套性质,没有形成系统转型的战略布局,在投资方面大都是小打小闹,几百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几万元投资一个项目或者启动一个新项目的现象比比皆是。

调研中媒体呼声最大的问题是资金,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媒体融合发展的“头痛事”。主要表现在媒体融合的公共平台建设、基础设施升级等方面都需要充分的资金支撑,有些方面财政虽有支持,但和巨额的资金需求比较起来只是杯水车薪;政府财力支持媒体融合发展的制度化措施缺失,吸纳社会资本进入传媒的政策性规定不完善,媒体受体制机制的制约大,风险高,不敢轻易涉足融资;传统媒体经营收入断崖式下滑,新媒体盈收模式未形成,媒体要坚守阵地,又要发展融媒体,长期陷入捉襟见肘、自顾不暇的窘境。

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度全省报纸来自主管主办单位的支持经费8543.59万元,来自省市区级的专项经费8302.5万元,全省报纸经营总收入不到21亿元;2018年度全省报纸经营情况与2017年度相比,整体利润下滑68.1%。受访媒体普遍面临“财政投入不足,经营形势严峻,融合保障乏力”的难题。陕西日报作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近年来坚持移动化优先战略,加快发展“两微一端”拓展移动传播阵地,获财政补贴800万元,争取省委宣传部、网信办或其他专项经费1289万元,自筹资金4580万元。在经营大滑坡的困境下,报社很难从有限的资金中拿出资金投入媒体融合建设。陕西日报历史资料数据中心项目规划总需资金2050万元,获得财政补贴仅600万元,缺口明显。“掌中陕西”客户端由于资金有限,影响功能完善,装机量和活跃度受限,市场占有率不高。农业科技报社为落实国务院《批复》和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实施意见,加快“三区三高地”建设,整合杨凌现有涉农资源,建设全国首个农业权威资讯平台,一期、二期分别于2017年和2019年建成,三期计划于2020年完成,急需资金500余万元,等米下锅。经申报省委网信办支持100万元,杨凌示范区配套100万元。渭南日报社反映,近两年报社资金缺口不断加大,比如新闻纸张价格大幅提高,报纸印刷费用逐年增多,社会保障费基数逐年递增,人员费用支出不断增长等,报社经营收入仅仅能够维持正常运作,无力持续性投资新媒体硬件设施建设。报社现在运行的方正采编系统和飞腾4.1排版软件,分别于2004年、2006年购置,早已超过使用年限,且只能支持到xp系统,其中采编系统在2012年已停止售后维护。2016年建设的思拓媒体云系统已运行三年,出现视频打开慢、网站卡顿现象,需要改造升级。由于思拓系统和北大方正系统不兼容,急需在设备升级改造基础上新建全媒体数字化平台,此项基础建设需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

互联网时代的竞争,不是行业内的竞争,甚至不是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与互联网的竞争。这就意味着,不能像互联网公司那样玩转资本游戏,就绝无跑赢互联网的可能。互联网时代的投资规则已经完全改变,新技术、新模式的产生让“入门费”越来越高,而进行系统的互联网化改造,需要丰富的资金储备和融资渠道,也需要高超的资本运营手段——这是传媒行业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五)新型人才匮乏,媒体融合先天不足

人才是媒体融合的核心要素,媒体融合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然而,陕西媒体的现实状况令人忧愁。无论是调研座谈会还是调研汇报材料上,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人才短板。首先,表现为存量人才结构“先天不足”。传统媒体人才优势是内容采编,新媒体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技术、经营人才极度缺乏。有的媒体由于人才奇缺,新媒体发展技术支撑全部交由第三方技术公司,受制因素很大,时效性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其次,由于机制待遇等原因,优秀人才流失严重。华商报社近年一大批优秀人才离职,严重影响了报社持续健康发展的后劲。渭南日报社2016年至2018年有12人离职,其中正式人员2人,合同聘用人员10人,均为采编岗位,离职人员大多数流向公务员单位或全额事业单位。韩城日报社2013年至2019年间,采编岗位先后有22名员工主动辞职或调离,使得人才匮乏问题更为突出,转型升级人才不足,融合发展乏力。再次,激励机制吸引力弱,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引进难。社会上带有媒体性质的科技公司薪酬优厚,采取股权激励等措施吸引人才,媒体很难有对等的薪酬待遇和激励手段,优秀人才成功引进的寥寥无几。

传统媒体开发新媒体产品,进行新媒体融合,首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是技术。目前,新媒体平台、新媒体产品实际上主要拼的就是技术,国内一些融合转型领先的媒体,主要是在技术研发上舍得投资。比如一直致力于智媒体研发的封面新闻APP,上线四年时间,已经升级迭代到6.0版本。

近年来,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平台、产品的研发大都是与第三方技术团队合作,进行网站建设、移动客户端开发、产业链搭建,将纸质内容授权技术公司进行数字化转化,在网站、移动端或者第三方平台发行流通。第三方技术团队大都以网络、软件技术人员为主,对新闻传播缺乏了解和理解,只能进行单纯的数字转化;原有采编经营团队又对互联网技术一窍不通,不具备互联网思维,只能以传统模式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这就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分属两个系统、两种思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张皮”,无法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面融合。

目前,传统媒体开始积极组建新媒体研发和运营团队,引进、储备、培养互联网技术人才,这是转型能否成功的动力和命脉。

(六)商业模式坍塌,媒体融合后继乏力

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简单而直接,就是做内容—吸引受众—卖广告,即使媒体的网站、双微、APP,也大都沿袭着这样的逻辑和模式。

互联网的免费模式使单纯的信息售卖、广告售卖模式终结。截至目前,媒体融合光“烧钱”不赚钱,商业模式不明确,令媒体人心力交瘁。调研涉及新媒体营收情况,除了华商网和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农业科技报几家单位有新媒体营收的案例,其它绝大多数单位成功个案难以寻觅。

据权威部门统计,2017年度,陕西报业用于新媒体建设的投入资金3493.88万元,收入1100万元。2018年度,全省报纸经营总收入15.54亿元,其中发行收入3.61亿元,广告收入5.20亿元,其他收入6.59亿元,而新媒体收入仅为0.15亿元。通过以上两组数据,结合陕西媒体融合营收情况分析可以看出,这几年大家都在做新媒体,新媒体矩阵虽然数量也不少,但大量是跟风的“烧钱产品”,鲜有能够盈利的“拳头产品”;只有模仿跟风追赶而没有超越的“拳头产品”,导致新媒体长期亏损,也无法探索出盈利的模式,直接影响对媒体融合发展的信心;加上传统媒体主业收入滑坡严重,新媒体运营止跌趋稳希望渺茫,媒体经营恶性循环,减薪、减员甚至关停的极端困难局面都可能出现。不能变现的新媒体和营收乏力的转型,都不是真正成功的媒体融合。

传统媒体转型缺乏合乎逻辑的商业模式支撑,是全球媒体共同面临的问题。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曾计划对旗下新闻网站实施收费,但调研公司对美国和欧洲16个国家1.68万网民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全球87%的网民不愿为网络内容付费。《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其《免费:商业的未来》一书中说:“人们愿意为节省时间买单,人们愿意为降低风险买单,人们愿意为他们喜欢的东西买单,人们愿意为获得相应的身份或地位而付出金钱的代价……”但人们不愿意为信息买单。

数字化转型走在前列的浙报集团,经过几年的转型尝试和摸索,总结说:新闻是挣不来钱的,纯内容是换不来钱的。他们转型的支撑,来自于网络游戏和传媒梦工厂的互联网产品。

师北宸在《别想盈利了,新闻将成为移动时代的基础服务》一文中说,新闻产品在移动互联网上与邮箱所起到的功能类似,无法盈利,只能积累用户、黏住用户,让他们为增值服务买单。目前看来,这些增值服务包括本地生活服务、电商导流、垂直O2O等。尽管国外以《纽约时报》为代表,国内以《财新周刊》为代表,在实现内容付费模式,但可复制性不强。

推进陕西媒体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1.在思想观念上,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形成适应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的新观念新认识

2.在顶层设计上,要树立战略思维,聚焦关键问题,克服短期效应,明确方向路径

3.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转变用人观念,多措并举,全面实现新老媒体人才的融合

4.在经营增收上,尽快由传统经营发展模式转向探索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多元化经营新路径

5.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上,需要党委政府主导,媒体内外并重,系统集成,协同推进,全面突破,实现媒体融合的战略目标

两批推广机动车检验标志电子化,为机动车所有人、驾驶人以及相关行业和管理部门提供电子证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