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创新
云栖网:当前,互联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已经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育行业也正在经历着系统性变革。这一变革特征就是育人本质的进一步回归,以培育创新型人才、个性化发展为目标,技术对于教育教学创新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8月27日,由云栖网主办的2020年慧聪教育装备行业全国城市系列巡展南京站在南京曙光国际大酒店盛大召开。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首席专家、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研究院副院长施建国先生在大会上带来了《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创新》的主题报告,深度解析了技术如何赋能教育,如何助力教育培养创新型、个性化人才。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首席专家、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研究院副院长施建国)
政策指导,技术驱动,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新机遇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正在以创造性思维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并引发了教育人对智慧教育、精准教学、精准治理等的思考、研究和探索,推动教育生态和形态的重构。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施建国具体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实施方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及《北京共识》等教育政策谈到目前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全新的环境。现在各级各类学校都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互联网+教育”。技术赋能之下,教育变革的浪潮正在不断走向个性化、多样化。在教育信息化从应用融合走向创新融合的政策指导下,教育技术装备作为重要的条件支撑,其内涵、形态、作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技术与教育教学密不可分
纵观100年的历程,技术和教育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第一,从工具、媒介、资源、情境走向文化;第二,技术形态在不断创新,但是对教育教学影响是一个累积的过程,而不完全是迭代的过程;第三,可以预见,智能化尤其是由算法支撑个性全面发现的自适应学习和深度学习,是智慧教育的新趋势。
施建国认为,当前技术与教育存在三种重要关系,第一种是技术作为内容丰富课程资源,用发展和动态的观念丰富学习内容,为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夯实基础;第二种是技术作为工具支撑教学过程创新,应用技术促进课程实施和教学情境化、资源多媒体化、教与学方式多样化,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第三种是技术作为思维改变教育形态,深刻理解新时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从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大局深刻领会教育信息化的新使命和新内涵,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教学形态。
施建国谈到,正如陈宝生部长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教育信息化从应用融合走向创新融合的政策指导下,教育技术装备作为重要的条件支撑,其内涵、形态、作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政策要求未来要通过四年左右时间,在专业学科综合、整体实力强的部分高校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这些学院要探索专业学科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规律,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建设,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锻造一批在前沿交叉与未来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师团队。当然,还要建设若干适应未来技术研究所需的科教资源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培育一批在前沿交叉科学与未来技术领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并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体制机制范例,打造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和有效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教学科研高地。
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创新路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对教育界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技术到底如何赋能教育,如何助力教育教学创新的?施建国认为技术赋能教学创新有八条路径。
路径一: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形成以数据为驱动力的教育治理模式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教学改革和管理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施建国谈到,这一数字化具体表现在政务管理和教学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前者指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对学校日常事务实现信息化管理;后者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过程等进行督促、协调和管理、学生学习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实现“组织在线、业务在线、沟通在线、协同在线、服务在线”,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路。
浙江省教育大数据可视化平台
路径二:重构教学活动空间。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也是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活动的实践场域。重构学习空间的理论基础,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建构主义;学习即连接的建立和网络的形成—联通主义。其中,信息技术重构学习空间的基本思路是情景化、泛在化、多功能化以及智能化。情境化就是通过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将真实世界和问题解决带入学习环境中;泛在化是有机结合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配备多样化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便于学生时时、处处获得学习支持;多功能化即实现多种形态,满足学生对多种学习方式的需求;智能化就是可以能智能感知学习特征和学习行为,支持个性化学习。
比如,创新教学活动空间,应该从智能教室做起。而建设智能教室需要关注创新教学活动的价值定位、时代气息的物理特征、云服务支撑的课程资源、以人本的环境设计、应用在学科教学中,体现不同的学科特征等。
路径三: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通过技术营造关键情境,提供可选择的学习内容,实现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赋予教育教学活动较好的趣味性和个性化。这不仅能激发学习动力,还能丰富课程资源的支撑。比如上海市西中学的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其智能全息空气屏,利用视觉暂留原理(余辉效应),由算法支撑,256个发光二极管构成全息屏;还有无人机遥控系统,通过变换多种遥控通道实现对飞行器的管理等等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路径四:提高学习者认知水平。技术提高学习者认知水平的路径,通过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实现:变单一感官认知为多感官认知;变单维度认知为多维度认知;变单层次认知为多层次认知;丰富知识的表征方式,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优化学习内容和方法,为有效认知提供“脚手架”支持,帮助学习者建立理解的路径、参与复杂的认知活动,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水平。
路径五:改变教育供给方式。可以通过不同技术来支持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技术为按需学习搭建了关键性的桥梁。“开放、共享、众筹”的互联网思维引发了教育供给侧改革,从规模化标准服务到个性化精准服务;从单一的教育系统供给到社会资源的全面融合和联通。2019年浙江省推动千校网络结对,城乡学生同上一堂课、开展远程教研活动、针对农村薄弱提供专递课堂、名师网络课堂,从而推动了教育均衡,改变了教育的供给方式。
路径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通过技术进行自诊式教学反思,引导教师利用录播系统观看自身的课堂实录进行教学反思,将“本人”转化成了“旁观者”,做到了“当局者清”,赋予教师能力提升的“第三只眼睛”。
路径七:推动教育教学精准化。今天,数学正从幕后走向台前,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大数据能够精准发现学生在优势潜能、学习方式和学习适应性上存在个别差异。好的学习应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全面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并能充分利用差异和潜能实现最优化学习。
中科知图教育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开发的初中数学学科地图,采用“地图”的表达方式,展示了初中数学知识体系,并配套个性化学习资源。中考全息地图分析了10年来苏州市初中数学知识点在中考真题中的权重和2018年习题与知识点关联情况,预测未来考点,指导学生学习。
路径八:构建师生数字身份。可信教育数字身份是“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网络数字身份证”,是遵循国家密码法、电子签名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面向在校学生、教师、毕业生签发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可信数字身份标识,具备“身份识别与鉴权、数据加密与保护、电子签名与签章、移动支付与消费”等基本功能。比如基于支付宝的可信教育数字身份作为学生、教师的密码载体,可以有效支撑学籍管理、评价改革、学生档案,实现“数据可信共享、信息安全交换”。
基于支付宝的可信教育数字身份
在施建国看来,师生可信教育数字身份融合采用国产密码、区块链等核心技术,创新签发“云计算、边缘计算、移动计算”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数字身份,实现一体化密钥管理,构建“可信教育身份链”,是教育行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探索建立适应区块链技术机制的安全保障体系”与“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教育等领域的应用”的指示精神的重要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后,施建国说道:“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创新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特点,其本质是重塑教育形态,正为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按下加速键。”正如蔡元培曾说过,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