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云栖网:要有科学报国的精神,不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民族复兴建功业。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制高点,也是难点和堵点。“钱学森之问”,至今仍是教育之痛,也是国家之痛。在新冠疫情带来世界局势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多年来教育部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实践,成效正在逐步显现,但问题仍有不少。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培育强大的精神力量。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任何人建功立业都不可缺少的。中外科技创新发展史充分表明,没有强大精神力量的人,很难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
要有科学报国的精神,不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民族复兴建功业。这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直接驱动力和持久动力源。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黄旭华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正是牢固树立了创新科技、报效祖国、造福人民的思想,才能自觉的“甘做隐姓埋名人,干出惊天动地事”!如果抱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热衷于追逐个人名利,成天算计着自己怎么赚钱多来钱快,这种格局狭小和品位不高的人,怎么可能做成大学问、成就大事业?
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不能是“听话”的循规蹈矩者。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要改变传统育人方式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博闻强记、服从老师等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质疑批判精神和创造能力。鼓励大胆奇思妙想,勇于创新创造,不迷信书本知识和权威专家,敢于质疑挑战“已有定论”。敢于打破崇洋媚外、“以美为美”的新迷信,突破亦步亦趋跟进式的创新,勇于并善于开辟原始创新的新领域新路径。
要有严谨求实的精神,不能是精明的投机取巧者。科技创新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注重培养科学诚信道德。一定要养成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学风研风,下苦功夫扎扎实实真做学问、做真学问,取得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自觉抵制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虚报或夸大科研战果、把别人篮子里的鸡蛋往自己篮子里拣;热衷于拉关系、搞攻关,捞取各种“帽子”、项目经费和奖项等学术不端行为。
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是浮躁的急功近利者。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要攀登科学技术世界高峰,谈何容易!没有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精神,没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根本不可能真正有大突破!要耐得住寂寞,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具备踏踏实实长期埋头苦干,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性毅力。不能急于求成、只钻来钱快的学问、只做短期见效快的项目,见异思迁,频换“跑道”。
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不能是脆弱的一蹶不振者。创新之路不可能一马平川,失败挫折往往是胜利成功的垫脚石。只有具备“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战斗精神,不怕失败、愈挫愈奋的顽强意志,才有机会闯关夺隘,攀登科技创新高峰。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稍有挫折就灰心丧气,绝对不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要有开放协作的精神,不能是保守的封闭狭隘者。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科技联系非常紧密、社会化分工愈益精细的当今时代,任何一项科技创新都不是仅凭一己之力,靠单打独斗就能完成。要有广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善于同国内外人士协作攻关。不能心胸狭窄,自大自闭,让别人配合自己可以,要自己配合别人不行;共享别人的成果很积极,分享自己的成果不甘愿,甚至互相戒备、互相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