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迎来消费升级红利期,尖端显示技术激发消费者换新欲
云栖网:经历了疫情期间的大屏活跃率提升后,可以明显感觉到今年各大厂商对于彩电产品的布局加速。不仅是在尺寸、单价、产品可选型号上的增加,同时对于大屏新玩法、家庭IoT生态链以及内容端构建的重视程度也在上升。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第一季度中,根据市场调研机构TrendForce发布的全球电视出货量数据,三星依旧排名全球第一出货量达到了1010万台,排名前五中还包括LG、海信、TCL和小米,中国市场也是全球范围内电视领域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
在新一轮的“低价收割”中,“大尺寸”显然成了激发消费者换新的主要动力,以65英寸产品为例,在这一尺寸的入门级产品与旗舰产品的价格差已经超过了5倍。在低价产品不断被消费者买单的同时,整机厂商也瞄准了消费升级带来的高端市场发展机遇。总结起来,电视所面临的体验瓶颈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与其他移动设备的体验断层和画质优势的丧失。
在三星召开的2020年QLED8K电视新品线上发布会中,针对中国消费者痛点与市场需求,三星推出了QLED8K旗舰新品Q950TS、QLED4K电视Q80T、全新晶彩UHD系列电视TU8000、Lifestyle系列电视等新品。
娱乐、影音体验再度升级,打造大屏生态圈
消费者对于电视的诉求不仅包括“大尺寸”,同时也有更高的画质表现。如果将时光的波轮倒转10年,可能谁也不会想到有一天对手机显示效果的要求已经远超了电视,毕竟在那个时代,液晶电视的颜色、分辨率各方面表现都碾压手机产品,相信很多人现在家中仍然使用着10年甚至更早前的电视产品。
在核心的画质上,如今手机的OLED屏幕已经成为主流,而在电视领域这一技术仍为高端产品独占,此外,近两年手机厂商已经开始在色彩调校、分辨率、刷新率等技术方面持续发力,看惯了手中的OLED屏幕,再去看家里10年前的电视产品,越发会让普通消费者觉得手机的体验“真香”。
实际上,电视厂商在显示技术上的探索实际上从未停止,除了上面提到的OLED技术以外,QLED、MicroLED、ULED等新时代的大屏显示技术也已经基本成熟。在新技术的加持下,电视的显示效果也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无论是画面对比度、动态范围还是亮度表现,在面板+芯片算力的双重升级下,对比老技术的产品有着肉眼可见的画质差异。
随着电视显示尺寸步入70英寸以上时代,大屏容易出现的颗粒感也成为困扰厂商和消费者的一道难关,8K分辨率的实现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当7680×4320个像素点布满屏幕,即使近距离观感75英寸的电视产品,也不会发现颗粒感,高分辨率的加持下,每一帧画面的信息量也提升至4K分辨率的4倍。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8K产品全部采用的是主流的液晶显示屏,虽然技术成熟、价格成本也更容易接受,但是在对比度、暗场等画面的表现上,液晶面板存在着先天的劣势,即使进行分区控光、仍然难以达到类似OLED一样的像素级别的控光能力。
三星在液晶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其成熟的工业设计体系,开发出了Q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技术。通过利用量子点技术提高了关键图像的显示质量。并且可以通过电驱动发光产生图像,而不需要液晶和背光,这就解决了液晶面板的先天缺陷。
首先在色彩上,QLED可以实现100%的DCI-P3色域覆盖,也就是说在任何场景中都不会出现色彩断层以及色彩盲区,提升了画面的色彩还原能力以及复杂色彩的过渡问题。另一个优势在于画面显示亮度的提升,大家都知道实现HDR(高动态范围)显示的一个硬指标在于亮度要求,QLED面板的峰值亮度可以达到1500nit以上,这也是高于目前所有手机产品的能力。
基于QLED技术,三星推出了Q系列电视产品,覆盖了中端以及高端的电视产品线,比如刚刚在中国发布的Q950TSQLED8K电视,作为三星全新的8K电视旗舰,该产品首发InfinityScreen技术,可以称之为“无边框”技术,通过边框的收窄,整机的屏占比达到了99%。
此外,Q950TSQLED8K电视还配备了8K量子点处理器(AIQuantumProCESsor8K),通过内置8K人工智能优化和深度学习功能,可以自动将非8K内容优化成接近8K的清晰度。凭借“自适应图像”(AdaptivePicture)的功能,这款产品还可以同时根据环境条件和单幅画面对屏幕进行优化。
在8K内容仍然不够丰富的情况下,凭借AI技术的加持,也可以享受到超前的8K体验。影音体验的再次升级,实际上竞争对手就不是手机产品了,而是以线上院线为主的内容平台与电影院的内容博弈与取舍。
尤其是疫情之后,一方面影院的维护成本增长导致部分开始出现倒闭,另一方面,更多院线内容尝到在线平台的红利后,会更多考虑到线上首映或线上/线下同步首映的形式,这给家庭大屏又带来了一次“圈粉”机会。
在画质与音质的技术探索,构成了新一代的家庭大屏娱乐中心,而对于电视形态的挑战则是让大屏融入生活。三星为此开发了TheSerif和TheFrame等多款Lifestyle系列电视,通过将传统大与壁画质感结合,形成更有一体性的装饰/影音二合一体验,此外,三星还通过旋转方式打通了电视与手机之间的体验鸿沟。
探索未来大屏形态,将电视和手机体验融为一体
没有人可以否认手机在数字信息时代的霸主地位,便捷、可移动的体验,也使得“竖屏”这一显示比例变成了被大众所广泛接受的标准,尤其是在短视频火爆的今天。很多传统厂商认为,手机和电视属于不可调和的“矛盾组合”,玩手机的不看电视、看电视的不玩手机。
按照这个理念梳理下去,会发现两者都在试图抢占用户的娱乐时间,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手机面临的始终是移动场景,这也就限制了其显示尺寸和动辄50、60英寸的电视产品处于完全不同的量级之中。其次,在生活中的体验场景本来就不是单一的割裂关系,而是体验更好、更方便的终端,会更加受到青睐。
如果电视可以放在兜里,谁愿意挤在一个6英寸的手机屏上看电影,而不是一块65英寸的大屏上呢?之所以会出现大屏开机率低的问题,关键在于体验的“断点”,即从一个显示终端拓展到另一终端的体验障碍,相信很多人都在投屏中遇到过这样的体验,看电影的时候更愿意进行投屏,而刷微博、刷抖音的时候则更习惯于手机操作。
因为电影以及很多视频内容都是以16:9的比例标准制作的,这些内容投入电视中甚至要比全面屏的手机产品观看比例更加自然,而抖音微博都已经让人们适应了竖屏16:9甚至18:9的比例,一旦投射到电视当中,左右会出现大片的显示空白区域,不仅浪费了电视的大屏资源,在交互上也远不如手机来的方便。
不是电视的体验不好了,而是它确实跟不上这个竖起来的时代了。
针对这一痛点,三星在今年CES2020上推出了可旋转电视产品——Sero生活电视,尽管在外表上维持了传统电视的形态,但是它只要“转起来”就会发现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电视的体验,可横可竖的屏幕体验大幅提升了与手机的衔接能力,这也是激发用户去充分利用大屏的前提条件。
新形态的电视出现,不是电视向手机妥协,更准确的说,它是为整个显示生态提供了体验上新的一环。唯有解决痛点,才能激发真正的换新欲望,而不是仅仅依靠低价打入用户家庭,最终成为“吃灰工具”。
整机厂商选择在此时发力高端市场也是看中消费升级与私人娱乐呈现的整体向好发展态势。对于厂商而言,技术不是创造新需求而是解决现有需求,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市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