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云栖网

免费注册

以“中医+”带动复合人才培养

云栖网 2020-05-07 08:48 来源:光明日报

目前,在我国医学院校,学科、课程之间还存在明显边界,缺乏有效的交叉融合。对于中西医来说,由于思维方式不同,学科体系也并不完全相通,仍然存在壁垒。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批医务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成为这场战役的主力军。疫情集中检验了我国的医学教育,也彰显了我国医学的独特优势——中西医协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关于中医医科建设、中医医学人才培养的新思考。

中西医结合的救治潜力仍待挖掘

在肯定医学教育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医务人员在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护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中西医结合的救治能力还不够。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现行医学教育体系中,无论是在临床医学、护理学还是中医学专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的培养占比较小。二是全科医师应发挥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不够。三是在新发疾病面前,中医药具有显著优势,但西医医务人员在教育阶段对中医药相关知识的学习较少,对中医药的运用能力没有达到熟悉的程度。四是中医药在危急重症救治工作中参与度不够高、介入不够早。这与中医医务人员在急救方面能力不足有关。此外,中西医临床的新型仪器设备尚未充分应用于预防、救治、康复的全过程。

发挥中医药辨证施治的独特优势

回顾历史,中医药在对抗传染病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有效的防治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临床综合体系。在新冠肺炎治疗中,中医药用疗效再次体现了它作为中华民族宝贵财富的重要价值。运用中医药的综合干预,较没有运用中医药综合干预的临床疗效有明显优势。特别是60岁以上患者治愈比例较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一人一方”的中医辨证施治,中医药发挥了多靶点干预的治疗优势。此外,患者出院后,核酸检测为阴性,但还需要持续的中医干预和心理康复。除了中药处方和适宜技术以外,还有膳食指导、情志疗法等。中医药在病前预防、病中治疗、病后康复等方面具有系统性优势,与健康中国战略中“服务人类全生命周期健康”的理念极为契合。

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离不开预防医学与临床救治中西医协同,也离不开卫生管理等多学科、多系统齐心协作。医学学科的发展,既需要独立性与精细化,又需要交叉融合。

回顾此次抗疫过程,在疫情初期,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中医擅长预防、轻症治疗,西医擅长重症、危重症治疗的层面。后来,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国家中医医疗队将中医药应用到了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取得了显著疗效。面对患者,中西医同道只求最快、最好解除患者的病痛,优势互补,协同救治。疫情之后,医科作为大学科,关乎大民生和大战略,医科的顶层设计与建设,更当统筹协调,协同共进。

改革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

目前,在我国医学院校,学科、课程之间还存在明显边界,缺乏有效的交叉融合。对于中西医来说,由于思维方式不同,学科体系也并不完全相通,仍然存在壁垒。其实,不论中医还是西医,目标和宗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类健康。医学发展的方向应该是不分中西的“未来医学”。以传染病为例,就是要以“守正创新”为指导思想,围绕传染病的预防、预警、诊断、辨证、治疗、康复等,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临床应用。要在温病、伤寒等中医经典理论思维指导下,结合呼吸、急症、消化、危重症等临床各科,运用循证医学、精准医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防范传染病蔓延。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以创新为动力,促进跨界融合,搭建“医—教—研—产”创新学术平台。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

在医学教育领域,要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在有限的学制年限内,实现高标准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就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同时,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为学生多元发展成才提供平台。

此外,要积极开展“中医+”和“+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军人才培养项目,探索通过中西医、理工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整合式教育体系,追求守正中医思维、规范临床诊疗技能、融合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健康中国提供人才保障。

中医药国际化仍然任重道远

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许多国家也开始借鉴中国经验,其中包括使用中药治疗新冠。中医药代表“中国智慧”走出国门,为中医药更好地服务全人类的生命健康提供了机会。在中医药国际化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初步成绩,但仍然有很多短板需要努力弥补。

下一步,要加强中医药国际传播与人才培养,提升中医药人才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充分挖掘“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技术传播潜能,才能全面支持中医药走向国际,更好地服务全人类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