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云栖网

免费注册

姜文波:4K超高清频道的战略目标及落地方向

云栖网 2018-10-26 18:08 来源:云栖网

云栖网:2018年10月24日-26日,第二十六届媒体融合技术研讨会(ICTC2018)将在杭州举行。ICTC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批准、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技术委员会、浙江省广播电影电视产业协会和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举办,是广电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研讨会,至今已成功举办25届。云栖网作为本次大会的支持媒体,将为您全面报道本次盛会的精彩和亮点。

在第二十六届媒体融合技术研讨会的《超高清论坛》专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原中央电视台党组成员姜文波先生做了题为《4K超高清频道的战略目标及落地方向》的主题演讲,以下是演讲全文:

姜文波:前天来到这个会场,给我的题目叫4K超高清频道及相关战略情况,我今天还是以4K超高清电视发展为契机,加快推进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今年正好改革开放40周年,大概梳理了一下,从1978年,前段时间电视台刚刚搞了一个60周年的活动,正好七八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当时还是微波电视向全国传送的,电视基本上对普通老百姓从无到有,到八三年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整个广播电视发展应该说比较快。电视也从黑白到了彩电,当时搭建彩色电视台彩电中心。到上世纪90年代,一个是传输,另外有线电视发展,当时就把所有的天线变成有线电视,有线电视发展的比较快。那么本世纪就比较热闹了,一个有线电视数字化、高清电视、直播卫星电视、互动电视、CMMB以及IPTVOTT、APP、媒体融合,我觉得光是4K超高清作为热点,我认为并不能代表电视发展的方向,因为本身电视属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输,对于每个人作为信息的获取非常重要,所以包括OTT、APP,对于用户来说体验会更好。另外还有媒体融合这个层面,电视和新媒体一体化,对于电视台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总台由中央电视台做4K超高清,我大概梳理了近四年的情况,2015年我们拍了一部片子叫《聆听中国》,这是140分钟。到了2016年,做了一台《春晚》直播,另外还有《G20》的晚会,整个制作是198分钟。到了2017年基本上可以做春晚,元宵晚会、民歌大会还有中秋晚会等等。今年开始做了有纪录片,有平昌冬奥会,还有俄罗斯的世界杯。今年4K频道开播的时候,我们也做了一个直播。另外还有一些综艺频道,这都是在播的。到目前为止,央视整个4K,到能播出的全部做好的已经有一万多分钟,应该是在两百小时左右。

2018年是中国4K电视的元年,作为央视来讲,一个大事今年2月9号,启动了央视专区4K互动电视平台,在北上广,现在已经有14个省播出了。今年10月1号,4K超高清频道直播了。中国的4K超高清电视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个画面就是超高清频道的一个截图。对于央视发展4K超高清,中央电视台很重视,今年5月18号,在北京国际电视研讨会央视发布了一个4K超高清发展规划,之后我们也给中央各部委都写过一些报告,主要领导提了几点要求:一个是发展4K超高清电视技术体系是前瞻性的工作,应该抢占先机,走在前面。从一开始,就要把有关技术的自主创新抓在手上,确保未来体系的安全。各方面共同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实,争取早见成效。实际上有一些相应的计划,类似于我们可能有的是自主研发的AVS-2标准,也有一些跟国外的一些合作,包括一些摄像机类似的合作。应该说在工信部马上颁布的4K行动计划,我们总台包括总局都在写的,应该在今年之内会颁布。总体4K超高清的发展,从技术研发、产业推进包括相关支持,应该都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计划。中宣部、广电总局、工信部、科技部等等,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简单回顾一下总台对于4K超高清电视发展规划,指导思想几个方面。一个是创新驱动,深化供给侧改革的重大策略,全面加强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持,确立总台在发展中的地位。因为4K超高清发展确实是投资比较大的,总台要拿出经费、投入力量开展这方面的引领工作。另外,快速提升总台在4K节目的供给,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需求,这也是我们当前主要矛盾的体现,另外对于文化、信息和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总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总台在这个方面发展的基本原则,一个坚持融合发展,首先第一在高新的平台上建4K,不能说另起炉灶。另起炉灶会有什么问题呢?本身所有电视台的收入基本靠广告,而且如果要是说另起炉灶根本没有人做4K。所以应该说在高清的平台上制作,包括我们在技术上也介绍一下怎么在平台上的实现这个。

另外,以用户为中心,建设4K频道和4K互动点播平台,另外通过广电网和运营商合作,服务全国广大观众。所以我们在1月9号先开通了互动点播,其实互动点播这个平台在技术难度来说,要比频道简单一点,播出压力也会小一点。另外坚持科技创新,实现央视4K超高清电视端到端的传输接入和全流程的版权管理,完成央视直播体系向4K超高清的升级换代。这个计划是从2018年到2021年,完成全台的4K超高清技术体系建设,全面支持4K超高清的采、编、播、存、传,到2021年实现每天一百小时的4K节目的制作能力。

这是总体规模,大致的规模三年三个阶段,制作系统一共有54套,包括演播室、转播车、制作系统等等,另外有1000套左右的4K后期制作工作站,另外还有4K信号调度系统,另外网络传输交换技术等等。因为频道的播出还有互动电视平台,投资是85.5亿,我们也做了测算,整个全上线以后包括有线网的传输和全用户的管理,每年大概有两千万左右的管理费用。另外大概11亿左右的运行维护。制作成本150亿,现在目前大概超高清电视的制作成本估计是1.5倍,一般差不太多。所以现在我们的央视每年的制作经费99亿,一百个亿,整个现在150亿。从目前开播的情况来看差不太多。

这是一个体系整个的设计图,包括这边蓝的是制作这一块,另外中间服务平台原站点,另外传输网络,广电有线网和直播卫星网,电信是固网和移动网。另外到用户终端,最终我们希望通过所有的网络,来最终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这是一个大的概览图,这是我们央视建设4K技术体系的六大部分,是大方向。一个是采集制作,IP总控还有频道播出、央视专区平台以及各个管理系统等等各方面。下面两个,一个是标准体系,还有一个这一次从台里来说,以标准体系作为引领,就是从我们自己所有的项目,我们台里会自己做一个标准。在4月份做了直播体系的标准,包括用户的标准等等这方面我们一直在推进,有的配合总局一块推进。另外频道规划,4K超高清电视、4K这个频道播出的时候,其实频道规划目前还不是太明晰,因为节目源并不是特别稳定,所以这是我们下一步进一步梳理。但是我们在明年开设的电视频道,肯定会有相应的频道规范出来。像这个频道现在已经基本上慢慢在孵化。

第一阶段目标:完成4K超高清试验频道的建设,每年具备六个小时4K节目制作能力。2018年10月在全国开播4K超高清频道,并在全国有线电视网开通4K互动平台。这一阶段我们做工程,我们制作能力建设。一个是4KHDR演播室,在现有的演播室上,我们把这样全部换成4K,用虚拟的切换,在高清切换的过程跟切换台同步,直接切换自己的4K节目。这样只要填一个单子后期就做完了,节目审查的时候,他可以到后期审查。这样对前期推进4K的制作很有帮助,所有的节目我们把几个大的演播室改造完以后,像春晚你要说前两年做春晚,我们通过这种技术切换方式,基本上把所有的4K节目同期制作出来了,后面还要审一遍再出来,这样等于说我们会比较方便。所以一号厅就是我们春晚的演播室,另外还有两千平米的演播室,还有两个八百的,这个都已经完成建设了。4K直播演播室,我们今年为了中网的直播,实际上大概是9月十几号,15号到20号之间,花了十天时间把一个4K演播室做完了,所以10月1号才投入使用,做的还是很不错的。

另外,今年还要完成有一个八百平米的演播室,这个是为今年春晚直播开展的,所以这个演播室今年全部完成,完成以后让春晚的4K信号在这个演播室进来,进行直接切换。这个切换有几种方式,一个方式两个制作团队,另外一个方式通过两个切换台的随动,4K跟随高清的切换协作,这样实现春晚的直播。另外4K转播车,现在有一辆4K转播车8讯道的,今年应该完成16讯道的升级。还有一个4K这个演播室,准备把现在16讯道的高清演播室,按照刚才1号厅的改造方式,4K和HDR的转播车,今年也能完成。这个主要是到外面制作这一块,有的车派出去以后,人要做4K的节目,就可以把这个车派出去。还有4K的移动演播室系统,我们是两个。一个是移动演播室系统,还有一个外部制作系统,所以起了两个名字。另外ENG现在目前我们有154套,工作站现在有111套。这样整合算下来,实际上来年整块出品这一块,基本上一天8分钟左右,这样基本上今年年底的时候可以达到每天出品17小时的4K节目,对于作为一个频道的播出,完全没有问题。

另外央视专区这一块,主要还是汇集央视高清、4K的一些节目,将节目推到所有的有线网络前端。本身央视的节目对于内容管理也是比较严格的,出了问题也比较麻烦,直接管控也给有线网减少了很大压力。另外他跟央视大数据平台进行采集,基本上实现了个性化推荐,一个是用户的喜好可以算出来,另外我们把台里节目的编排,台里本身有一些节目编排,混编以后不至于直接推给用户,用户自己喜欢的节目再跟台里的节目编排进行对类,实现数字点播。央视专区节目参数是什么,帧率50帧,有的地方送的是25帧,也有的地方两个都送,因为他是单线过去,这样用户所有的终端都能看。

这是4K超高清电视频道,频道播出每天早上六点到晚上二十四点,共播18个小时。这个逐步节目编排的完整以后,还会播出更多一点,应该做到60小时,这是更多一点的。4K编码精度没有问题。另外传输视频是36兆,音频是1.48兆。在有线网里面,他们测的落地工作一个通过有线网接入,一是省网接入后一一分发。现在在省网里面基本采用的情况是4K的一个中心节点的方式,最近我们台里也在为4K宣传准备做一些相应的东西,像一些节目我们会编排一下,当然我们也会跟有线网一一对接,做递推宣传。

我觉得打造家庭影院,所谓家庭影院就是在电影院看和在家里看基本差不多,甚至更好。这两个图就是我自己把自己家里随手拍两张照片,前面是一个五十寸的电视,加上一个环绕声音箱,效果还是不错的。所以我觉得有线网是不是能把节目宣推,送机顶盒。另外把家庭这个环节也得做宣推。现在有线网里面好多都跟电影合作,在家里面就可以看电影了。现在咱们国家一共五万块一部,做好以后一年可以做到五十万家庭影院,那肯定很棒。

第二阶段的任务开三到五个频道,可能根据总局的一些规划进一步推进。第三阶段基本上全部解决4K频道改版,有可能有15个也可能有16个频道。关于冬奥会,还有八项相关工作任务,现在目前在主会场还有应该在花样滑冰、雪场等,至少有三套系统要做相应设置。

后续的工作大概看一下,2019年的春晚,压力比较大的现在我们主会场肯定高清是主要的,因为毕竟高清用户是最多的。另外做4K,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到底是用切换台随动的方式还是说另外找个制作团队去做呢,要做两个春晚团队还比较难。另外还有三个会场,今年一个主会场三个分会场,加上海外的会场。在国内的分会场,我们有一两个地方可以做到4K。传输上还有一些问题,应该说传输联动压力比较大。再一个就是时间比较紧,现在只剩下三个月了。另外还有一些实质的拍摄,尤其是假如有阅兵的话,随车的无线传输压力比较大,这个我们准备两个方案。一个方案用微波传输,另外一个方面用5G传输,搭一个5G的专网做这个事。从目前理论上来说能实现,最终能搭出一个系统可能会有一些问题。再就是整个4K的微波传输,不可能那么稳定,但是时政的进程也不能突然一下断了,所以这个安全性还是比较大的,如果5G网能做的话,可能效果还会比较好。

另外IPTV的4K平台,首先IPTV这一块怎么接入。实际上台里的播出是一样的,应该是纳入在整个管理里面。这个主要是下一步跟他对接的问题。假如说IPTV作为一个新媒体平台,一定要有新媒体的特色,包括电台相关用户数据一些采集。另外明年新开通的频道,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建高清平台了,明年要开两个频道,会按照4K建,所以这个压力比较大。另外还有目前有综艺、纪录片、电视剧、电影、体育,我觉得综艺现在做的比较多,纪录片采购的我觉得应该也还可以,电视剧主要有人买4K电视剧,我觉得4K电视剧的制作,社会上制作能力还是能提上来的。再有就是电影频道,因为是在另外一个频道在管,电影频道变成4K相对也比较简单一点,因为本身电影是用6K拍的。IP的总控也是我们明年建设的难点,现在目前我们采取3G的IP交换,现在目前这样的设备市场上几乎还没有见到过。另外云数据中心,整个网络端口这一块,费用可能投资会比较高一点。

再就是5G新媒体平台,使用5G、4K,你才能形成一个新媒体。我举几个关键词,首先4K超高清电视,通过5G网络传输。一定是跟手机关联的,所以通过手机的客户端,再通过投屏到电视。一是5G广播应该有,二是手机APP有一个统一的客户端,第三在家里面投屏,现在目前投屏传输没有问题了。而且央视还要建一个手机客户端,另外还有5G网络这方面,我们可以用其他网络去做,光纤网然后通过wifi传。最终可能做到任何人家里都能看,有电视机的地方也能看。

另外新闻频道,目前难度就是时政,一个时间比较紧,新闻联播就跟打仗一样,可能头十分钟把节目传过来,录下来再编辑,编辑完再传。如果变成4K以后,整个制作的时间周期会长,这个压力比较大。另外新闻的直播,经常现场,你不可能把设备扛过去,所以这个我觉得做4K频道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一点。再就是4K的直播卫星平台,这个平台跟总局沟通一下,基本上他们也有设想,这个在2021年开通。另外冬奥会8K制作,主要面向三个场馆,一个主会场,开幕式的会场。既然要做,开幕式肯定做8K节目来。然后冰上运动肯定做成8K的,雪上运动做成8K的。因为平昌冬奥会我们看了一下,这三个地方的4K节目都是效果比较好的。做出来以后我们建议在8K互动点播平台看就完了,再投到一些大屏上看。你要做8K的直播,不是做不了,但是我觉得可能一个是家里面没有那么大的屏,没有那么好的效果。所以这一块,我们计划是按照整体能做三套系统,能做点播这个业务。

总结一下,广播电视台抓住发展4K超高清电视这个机遇,围绕着电视大屏和手机小屏节能服务的需求,用户可能用手机用的多,电视可能在家一天都不开的。运用4K、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构建高新及4K超高清电视与新媒体融合制作播出和分发的技术体系,这应该是完整的体系。互动这一块,面向终端这一块可以做到端到端。有线运营商我是建议也是同样抓住这个机遇,围绕电视大屏手机小屏,运用4K、5G、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网络升级和业务创新,推动4K超高清电视频道、4K互动电视平台和移动新媒体平台的传输接入和协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