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怎样布置作业,应由学校教师和家长委员会民主决定
近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起草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意见》对学校的布置作业就做出了明确规定:老师应该尽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做到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一刀切”禁止布置在线作业不现实
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被有的媒体解读为禁止布置在线作业。这种对《意见》的不当理解,或影响今后《意见》的执行,最终可能出现某些地方一刀切禁止使用,而不管具体教学活动中是否需要。
要让《意见》得到实施,需要消除这种模糊地带。在笔者看来,在互联网时代,一刀切禁止学生接触使用在线作业是不大可能也不实际,包括学校的一些作业,比如英语听说作业,必须得使用到在线作业。与此同时,必须找准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的根本原因加以治理,否则治理就会治标不治本。
但是,即使学校校内“一刀切”禁止布置在线作业,也难以就此让学生远离在线作业、电子产品。在升学竞争的压力之下,学生是很难摆脱题海训练的,在学校的作业之外,家长还会为学生“寻找”更高效的在线作业。这就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如果学校布置的纸质作业,学生和家长认为质量不高,就可能敷衍、应付,甚至出现请人代写作业的问题,其二,学生既要做学校布置的纸质作业,又要去做质量高的、有个性化推荐的在线作业,整体的作业负担反而加重。
如何布置作业,应由学校建立现代治理机制进行决策
有人以此和法国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相提并论,但二者有明显差别。一方面,法国是通过立法禁止在校内使用手机,而不是行政发文;另一方面,这是为了防止学生上课时使用手机分散精力,学生在离开校园后还是会根据自己的情况使用手机。
因此,要让学生的作业科学、合理,按照教育教学的要求,就很难按统一的行政规定执行。正确的做法是,应该由学校建立起现代治理机制进行决策,必须在每所学校内由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民主决策,要广泛听取教师和家长的意见,从作业的质量、数量(时间)、学生家庭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布置在线作业,在线作业的量有多大,以及家长在监督、引导学生完成在线作业中的作用。
《意见》指出,家长陪伴孩子时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这可作为学校和家长在讨论、决策学生作业的形式、时间时参照的标准。其目的是总体减轻学生(校内、校外)的作业负担,提高作业效率,不能只管校内减轻或者禁止(在线作业),而不管校外作业增加。
缺乏现代治理机制,往往会导致“原则上”的规定,偏离初衷。我国有的学校的学生过早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问题,确实比较突出,而这主要在于学校缺乏现代治理,以及家长没有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家长在学生使用电子产品时,往往没有有效的监督与引导,导致学生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引来社会舆论的质疑,认为这导致学生视力下降,还有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教育部此次制订的《意见》,回应的就是舆论对有的学校过度使用作业APP的质疑。
学生视力下降主要原因:当前的升学评价制度和学校的办学管理
我国学生作业负担沉重、视力下降,更主要的原因是当前的升学评价制度和学校的办学管理。
一方面,在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之下,教育存在应试化倾向,为获得更高的分数,学生就不得不进行大量的题海训练“刷题”,这也是更强调作业个性化、有针对性同时又能提高效率的作业APP受到家长追捧的原因。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依法治教与现代治理机制,很多学校担心组织学生户外活动出安全事故,加之知识教育之外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等“无助于”提高成绩,因此不少学校对学生采取圈养模式,就是有体育场地,也不让学生运动,这导致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从小就变为“宅男”“宅女”,除了学习之外,其余的时间就会花在网络、手机上。
因此,必须抓住主要因素进行治理,否则绕开主要因素,而对外围因素进行治理,很难起到实际的效果,还可能制造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