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卫视改革引起关注 实行“制片人任期制”
云栖网:据江苏卫视副总监、节目中心主任王希介绍,原来负责两种节目类型的部门,已经没有了明显的功能上的区分。任桐副台长兼任卫视频道总监以后,重新整合资源,调整部门、人员和团队配置,把所有节目生产集中到一个出口,成立了节目中心。
但是,王希却透露,目前100多名人员的江苏卫视节目中心,内部只有一种岗位——编导。
这是因为节目中心成立以后,平台把所有团队里面的编导和制片人进行了剥离。因此,江苏卫视节目中心显现出一个鲜明的特点:目前十来支相对比较规整和成熟的节目制作团队,虽然人数不一,但都是以各自编导为带领的。
“在项目成立的前提上,才会出现制片人这个职务。”王希告诉“广电独家”,如果有一个项目要上,那么从节目筹备到制作、播出前后的时间里,会任命这个节目的制片人,但过了这个时间段以后,其制片人的任期也就随之结束了。“没有项目期间,会根据每个制片人原有的业务通道,给他们享受相应的待遇。”
这样改革,王希有自己的考虑。
首先,团队不能永远跟着一个人干同一个类型的节目,其次,节目中心的资源应该是围绕着频道的节目来进行最合理的资源配置,而不是由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用来只做一个节目,“我认为,这种状况是应该被打破的。”
另外,编导也有选择与某一个制片人合作的自主空间,同样的,制片人可以选择自己倾向的编导共同制作节目。无疑,编导和制片人之间这种灵活的双向选择关系,也有利于提升节目的品质。
同时,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自制项目或是主导项目,制片人一定都是台内部的人员,而不会是市场公司上的匹配人员。
如果与外联公司合作项目,江苏卫视参与制作节目,则会采取一种特殊的合作方式:公司有其项目负责的团队和制片人,但台里也会派驻制片人。比如,《无限歌谣季》这个项目,广告、商务部分是公司帮助运营,但内容上平台会派团队去参与制作。如果采用外部节目制作方式,在管理模式上,江苏卫视则会派驻责任编导,作为一种项目经理的角色,虽然不负责具体的节目生产,但要承担内容导向、尺度把控、送播流程等一系列相关的业务流程工作。
“制片人”不是一种待遇,而是一种肯定
“所谓制片人制度,其实是一种工作机制。”王希说,江苏卫视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制片人负责制。
在王希看来,江苏卫视制片人队伍中最大激励措施就是“制片人”这个称号成不成立。没有节目,就只是一个资格比较老的编导,这不是一种待遇,而是一种肯定。
而在收入上,“有节目和没有节目上也是不一样的”,要进行绩效考核。如果某一个团队的制片人没有节目上,那他的收入可能还不如另外一个有正在上的节目的核心编导收入高。“不是说到了江苏卫视,做几年编导脱颖而出了以后,做到了制片人就旱涝保收,不再承担节目风险了,这是不合理的。”
跟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制片人乃至一些台里的制片人不同的是,“江苏卫视的制片人一定是节目里核心的骨干,是一个核心的编导。”王希强调,在江苏卫视,制片人主要是从编导成长起来的,最年轻的30岁,相对老牌的三十五六岁。
这样算起来,这个制片人队伍都是“80后”,但王希“已经嫌他们老了”。如果再有新的制片人产生,应该会是1990年前后生人。王希说,已经有一些很出色的年轻编导涌现出来,今年江苏卫视可能就会有一些更新的、更年轻的制片人面孔展露出来。
目前江苏卫视编导队伍的情况是,总数大约一百六七十人,平均年龄层次也是整个节目中心和全频道最年轻的,“做节目确实是需要年轻人。”
在人才来源上,除了人才引进和社会招聘的方式,江苏卫视节目中心的编导主力来自于每年的校招。“校园招聘计划已经坚持了很多年,每年都会进一批新人。通过原来的老编导的传帮带,以老带新,通过项目磨练,这成为延续新鲜血液的一种重要机制。”
大概从2014年开始,广电业界开始出现“离职潮”。对此,王希坦然表示,“这几年,我们这里也陆陆续续有人离开,这会给平台带来影响。”但他又肯定地说,“说实话,这对江苏卫视来说,不是致命的。”甚至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这样一种离开,反而也会倒逼我们内部的新人成长得更快。”
因为,在变化面前,王希思路清晰:原先相对成熟的制片人离开,留下的是一些相对比较年轻的,或者做节目经验比较匮乏的编导,那就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把年轻编导和在台里的成熟编导进行混编,以老带新,以一带三;其次,作为部门管理者的王希,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到一线带领他们做节目。江苏卫视近几年的《跨年晚会》《春节联欢晚会》《金曲捞》等节目,王希经常以总制片人和总导演的身份出现,因为在他看来,“讲一百句不如带着他做一个节目成长得更快”。
“又培养出一批人才之后,不担心他们以后也会离开吗?”“广电独家”问到。“没有那么肯定的事。”王希表示。但他也透露,从现实状态看,这几年,尤其是今年,人员离开的情况比前几年大大减少了,“因为在江苏卫视内部,我们对编导的考核机制已经和市场对接了。所以目前看来,市场并不具备更多的优势。”而且,能留住人的不光是薪酬,更是实现价值的渠道和方式,“给一个编导发2万块钱的薪酬,其实不如让他自己参与或者制作一档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节目来得重要。”
为“干事”的人做好服务
“一个制片人,只需要会做固定类型的节目就可以了?我觉得这是不合理的。”在王希看来,对不同类型节目的制作功底和市场需求的取舍眼光,都是作为制片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江苏卫视制作播出的《美好时代》《阅读·阅美》两档节目,具有强烈的文化记录属性,但其制片人之前是做综艺节目出身,这两年才开始进行转做文化节目和纪录片的类型。“转型得很成功。”王希如此评价。
在他看来,以前制作节目,可能更多会偏向于拼资源、拼新技术,但未来,更多的是要拼内功、拼积累、拼内涵。这个时候,谁的领悟更多一点、经验更丰富一点、思路更年轻一点、想法更创新一点,机会就会更多一点。
由此,王希谈及优秀制片人的能力:第一,对整个电视节目市场的趋势判断要比较准确;第二,对电视节目的制作要有基本经验;第三,明白市场需求,知道如何遵循市场法则。
“制片人和制作人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王希进一步解释,制片人承担的功能包括两部分:在内容上,要知道节目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全组都要在制片人的统一调配和指挥下进行节目的制作和生产;但更重要的,还要承担成本管控的功能。
另外,制片人还要做团队的粘合剂,知道如何发挥每个人的特点,从而让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而不是一个单纯的领导者或管理者,因为电视是一个合作的事业,是一个合作的艺术。
作为节目中心主任的王希,坦言压力很大。但他也会辩证地看这个问题:“再小的压力,靠一个人也是大的;再大的压力,靠这一百六十七十号人也是不大的。”对他来说,更重要的不是如何化解这些压力,而是如何激励团队成员共同承担,释放每个人的主动性,力量就会很大。
“不管是现今还是今后的制片制度,不管是市场上还是体制内,激发人干事的主动性都是最核心的。作为领导,就是要为干事的人做好服务,实现各在其位、各谋其职的一种良性状态。”王希如是说。
每个台、频道都有各自的属性,每个员工也有各自的特点,不能离开各自的实际情况去移植或者生搬硬套同行的制片人制度。最好的制度是最适合自身的制度,即:对节目生产、创新有激励效果,符合本单位的文化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
谈及现行制度的改进空间,王希则认为,变化本身来源于行业和形势的发展。制度永远会随着电视节目和广告市场的要求而变化,唯独不变的是“更好地激发团队做事情的热情”——这是下一步变化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我不知道未来的情况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但不管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做事情,靠的永远是人,是团队,在电视这个行业尤其如此。所以节目中心的一百六七十号编导,包括十几号的制片人团队,是我们江苏卫视最核心、最宝贵的资源。”王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