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助力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升级
云栖网:当前,我们正迎来实现“因材施教”教育梦想的机遇,也面临着如何让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实现融合的挑战。那么,IPv6下一代互联网又将为教育带来哪些变革?当前,我们正迎来实现“因材施教”教育梦想的机遇,也面临着如何让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实现融合的挑战。那么,IPv6下一代互联网又将为教育带来哪些变革?
“可能很多人没有感觉到IPv6的存在,实际上它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日前在全球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吴建平表示,IPv6协议作为新一代的传输数据的标准格式,会使未来的网络空间更具扩展性和安全性,巨大的地址空间也可以使各类应用无处不在。
吴建平表示,大规模发展IPv6将给互联网核心技术及其人工智能和教育大数据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他希望在各高校和中小学校里,能够推进IPv6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助力人工智能和教育大数据发展。
核心技术是最大命门
“现代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始于计算机的诞生,推动于互联网的发展。现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更使新技术与教育的结合上升到新的台阶。”吴建平说。
其实,教育一直深受现代技术的影响,吴建平表示,在最初阶段,计算机的融入使得很多教育环节可以用计算机来进行;到20多年前,互联网大规模的推广应用使得计算机可以连接上网,这使其教育的影响又进入新的阶段;最近几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又将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今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这两项技术之所以如此火爆,主要原因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其如虎添翼,让它们能够在各行各业落地,下一步发展一定离不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助力。”吴建平认为。
然而,吴建平同时坦言,“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实际上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
对于计算机的核心技术,硬件是CPU,软件则是操作系统,但这两项技术,我们迄今为止仍不能自主掌控。而对于互联网来说,尽管其对教育的推动作用非常巨大,但我们自身掌握的核心技术却很差。所以,吴建平说,“我们在进行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时候,更要关注互联网的核心技术”。
IPv6面临挑战
“互联网最重要的优势就是能够包容和使用所有的通讯系统,第二个优势是可以支撑各种各样的应用。”吴建平表示,真正的互联网核心技术是互联网的体系结构,即指互联网各部分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而互联网要通达所有的网络空间,想要效率高,就必须有统一的传输格式。
“IPv6协议作为新一代传输数据的标准格式,会使未来的网络空间更具扩展性和安全性,巨大的地址空间也可以使各类应用无处不在。推进IPv6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会充分助力人工智能和教育大数据的发展。”吴建平说。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球就开始研究IPv6新一代传输数据的标准格式,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不断的推广应用,如今已经到了用IPv6大规模代替IPv4的年代。不过,IPv6仍面临很多技术挑战。
实际上,IPv6比IPv4并不只是多了地址这么简单,IPv6的地址空间比IPv4有几个数量级的差别,它的技术难度和理论难度都大大增强,不是简单的随意改造,可扩展性是下一代互联网的第一大挑战。
另外,安全性也是下一代互联网面临的最大挑战,应用技术出现安全漏洞,追根究底都是发自于底层的,底层的安全漏洞到底为什么产生?是因为早期的互联网设计有很多的安全缺陷。目前,很多安全公司、安全技术都是基于现在的互联网来解决安全问题,没有整体性构造一个新的互联网安全体系,这是我们安全面临的巨大问题。
“我们要看到互联网是网络空间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互联网体系结构是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它将会对网络空间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需要国家的长期支持。”吴建平说,“其中IPv6下一代互联网将会为解决我们互联网体系结构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提供新的平台。这样一个平台,对于解决网络空间中网络部分的可扩展性、安全性、实施性、移动性和管理性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
教育系统普及在即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表示,信息科技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化解教育主要矛盾、实现内涵式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他表示,要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技术构建一种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与人性化的终身学习环境,希望“人人都有一个AI教学助手”,用人工智能帮助老师更好地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孩子实现人生梦想。
“掌握互联网核心技术,不光是解决网络空间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问题,更是解决我们现在技术和教育融合的一个基本保证。”吴建平希望,“我们能够助力推动IPv6下一代互联网的规模部署,不仅在大学,也要在中小学,助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教育系统的大规模普及和应用。”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红斌表示,教育领域以CERNET为代表,一直是我国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的先锋。在新时代,高校应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继续做好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和部署,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下一代互联网创新人才。
(本文略有删节来源:《中国科学报》2018-08-09第5版技术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