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发布
云栖网:《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日前发布。计划明确,到2020年,本市将重点建设10所左右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同时,还将高水平建设100个左右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骨干专业;重点建设100个左右工程师学院及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年完成职业技术技能培训100万人次以上。
扩大中高职“3+2”衔接规模
本市将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鼓励技工院校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学生,建立技能类职业资格和职业院校学历双向贯通培养通道。未来还将建立全市统一的职业院校学籍管理系统。
建立“公共基础课+思想品德+专业技能”的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业院校学生贯通培养考试招生体系,把分类考试作为职业院校学生考试升学的主渠道,安排在统一高考之前进行,逐步提高本科院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
支持职业院校面向中小学生、社区居民、高校毕业生、在职职工、退役士兵、来京从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失业人员等群体,大规模开展职业体验、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每年根据各职业院校申报的培训项目和培训能力发放培训任务清单,加强培训绩效考核。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产业技术课程、职业培训包等优质教育资源,探索“互联网+教育培训”模式,推动探索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课程学分转换互认,支持职业院校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购买创新创业、前沿技术课程和教学服务。
职业技术技能每年培训100万人次
本市将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扩大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订单班试点,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开展技术研发,鼓励企事业单位承担学生实践和实习实训。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实施引企入教,遴选若干国内外龙头企业或行业开展产教融合试点,与职业院校共建100个左右工程师学院及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重点建设15个左右高教集团和若干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按财政相关管理规定予以经费支持。同时,依托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和知名企业高标准建设20个左右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依托“京学网”建设教师网络培训平台。定期举办职业院校校长和管理人员领导力研修班;实施新任专业教师经培训后持证上岗制度,到2020年完成首轮新教师培训。
市教委副主任黄侃介绍,本市将重点培养30名左右在本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知名度、居于国内同领域专业前列的职业教育名师和100名左右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成果突出并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带头人;重点支持50个左右专业创新团队,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努力培养400名左右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使其成为教育改革、教学实践以及技术开发的骨干力量;资助50名特聘专家。探索师资培训基地与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双基地”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新模式。进入“双师型”系列的教师每5年必须在企业实践1年以上。到2020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80%。
东西城原则上不再办职业教育
本市将进一步调整优化院校布局。东城、西城区原则上不再举办职业教育,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区职业院校将以服务中央和首都功能为方向,精准化办学;其他区职业院校立足本区域功能定位或行业企业需求,特色化办学。未来,本市将坚决清理无办学行为中职校,合理调减中职校规模,稳定高职校规模。到2020年,中职教育在校生规模6万人左右,专科层次高职教育在校生规模10万人左右。
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按产业链与津冀职业教育开展跨区域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共享、教学科研成果共享、技术技能大赛等交流合作。发挥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作用,重点建设若干京津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北京新机场、2022年冬奥会等重大项目培养培训应用技术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