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黑科技”监控学生值得商榷
云栖网:日前,杭州第十一中学启用了一套“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通过教室内安装组合摄像头,捕捉学生阅读、书写、听讲、起立、举手和趴桌子6种行为,以及高兴、反感、难过、害怕、惊讶、愤怒和中性7种表情,分析得出学生是否专注的结论,实时推送给老师。系统已在高一的几个班级试行一个多月。
看似强大的“黑科技”,却令人隐隐心生恐惧。说不怕的,愿意在这样的监控环境下工作、学习吗?
还有一件事,几乎和这套系统一样令我感到恐惧,是该校领导说:“学生起初不理解、感觉被监督,如今慢慢接受,自觉改变了课堂上的行为习惯。”“起初不理解”,说明该校启用系统前没有征求过学生的意见。“慢慢接受”可能是真接受,也可能是假接受,假接受说明课堂行为习惯的改变也是假的,是学会了伪装;真接受则更令人五味杂陈——当学生渐渐习惯了被监控,假如遭遇其他可能涉嫌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是否会变得麻木,失去警惕心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基于监控的大数据分析并实时反馈,对于提高事务效率当有过人的能力,但现在就把这套系统引入课堂恐怕为时尚早。首先,课堂不是机械化工厂,在强调“春风化雨”“以文化人”的教育领域,引入技术辅助的“度”值得探讨。监控即使能够辅助教学,也必定会给师生带来额外压力,而教育的论题绝不只在于学生是否遵守课堂纪律、听课是否全神贯注,更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学生有个性,教师有个性,很难一概量化,但在量化的大数据分析下,个性容易被压抑,可能泯灭或扭曲,结果是好是坏就该打个问号。
其次,“智慧课堂”是否“智慧”也是个问题。该校上马的系统技术成熟吗?隐私保护的阀门是否无懈可击?算法是否存在误判风险?须知科目不同,教师风格不同,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判断教学质量,很难有统一标准。现在人工智能事业发展迅猛,但并非所有产品都有阿尔法狗下围棋时的智商。上个月有报道说,某人在应聘时通过了笔试、面试,却被第三方机构的计算机测评判定在情绪上存在高风险,应聘单位以此拒录。我不是说计算机测评肯定有问题,只想强调人类过于依赖技术可能带来新的问题。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技术又当如何?
将来或许有一天,人工智能全都聪明可靠,人类与之相处和谐有度,既不必担心隐私被窥探、被窃取,也解决或搁置了技术在伦理、权利等方面的争议,教学引入的智慧系统真正智慧,不存在有悖教育理念的困扰,但今天显然条件还不充分。退一步说,即使技术臻于成熟了,人的权利意识没跟上,照样会导致技术被滥用。该校虽然前卫,但既未征得学生同意,也没有科学实践结果证明此系统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势,强行上马就显得专制且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