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教育公平的时代新坐标
云栖网:2017年是值得记住的一年。这一年,10万个“魏祥”“庞众望”通过国家、地方和高校专项计划走进了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15万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了高考;1824个县(市、区)通过了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认定,占比62.4%……
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已基本实现了人人有学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公平观,为新时期推进教育公平指明了新方向。
(一)
新时期的教育公平是基于标准化建设的优质公平。
“我叫吴嘉豪,是从武汉转回旺午小学的,老师对我可好了,在老家上学我很开心……”吴嘉豪兴奋地说。类似这样的变化,正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146个教学点上演。这个学期,全区有近千名“小候鸟”返回村里教学点就读。
曾几何时,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出现了一群飞来飞去的“小候鸟”。农村学校越来越小,城镇学校越来越挤,一个班50多人已成常态,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
难题怎么破解?没有基本的标准,教育质量便难以衡量。国务院开出了“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药方,统一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本装备配置,尝试用“四个统一”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
“新时期的教育公平是基于标准化建设的优质公平。”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胡金波点出了此次改革的核心和实质。
标准有了,谁来执行?执行得怎么样?2017年4月,《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一出,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便分赴山东、内蒙古、西藏、黑龙江等省份,对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进行评估认定。
资源配置7项、政府保障程度15项、教育质量9项、社会认可度85%以上。2016年底,全国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的县(市、区)数量达到1824个,占比62.4%。截至目前,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11个省市所有县级单位全部通过了认定。
孩子回乡了,能不能教好孩子,留住孩子?让乡村教育焕发蓬勃生机的根在哪里?根子在资源供给上,只有优质教育资源均衡了,才能真正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如何输送先进教育理念、管理经验,让更多学校和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信息时代,“让乡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同上一节课”已不是难题。
2017年,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0%,多媒体教室比例达83%,教师和学生网络学习空间数量6300多万个。在连续3年开展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参与教师超过了1500万人次,“晒课”数量达到了1300万堂,数字教育资源不断扩大。
“信息技术解决了400多万名偏远贫困地区学生因师资严重短缺而开课不足的问题。”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说,教育信息化已成为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最重要的抓手。
(二)
新时期的教育公平,必须是向农村、薄弱校、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的公平。
2017年,仅清华大学通过自强计划和国家专项计划录取352名考生,占总体招生规模的10.5%。
事实上,早在4月初,教育部就对重点院校招收贫困地区学子进行了部署。《关于做好2017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家专项计划录取人数不少于6.3万人。8月招生季结束,统计显示,国家、地方和高校三个专项计划共录取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10万人,较2016年增加8500人,增长9.3%。
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农村专项计划让贫困学子拥有了起点均等的竞争机会,让更多的寒门学子圆名校梦,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十九大报告强调,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北京市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导主任李银环看来,对残障儿童来说,最重要的一个是公平,另一个就是质量。
这一切,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重视。7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出台《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提高到95%以上;特教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在6000元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预算;推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质量整体提高。
然而,这一切都还远远不够,这些“折翼的天使”最终还是要飞向天空。为了更好地让残疾人平等参加高考,4月,教育部、中国残联联合出台《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为听力残疾考生免除外语听力考试;为视力残疾考生提供现行盲文试卷、大字号试卷,延长考试时间30%—50%;在考点、考场专门配备引导辅助人员、手语翻译人员。2017年,5626名残疾考生参加了高考。
2017年,残疾考生魏祥入学清华后,学校专门为他提供了有两个卧室的大套间,方便他的母亲陪同照顾。
每一个孩子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益。但受办学条件、地理环境、家庭经济状况和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一些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岛地区仍不同程度存在失学、辍学现象,初中学生辍学、流动和留守儿童失学辍学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坚持依法控辍、提高质量控辍、落实贫困控辍、强化保障控辍……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三)
新时期的教育公平,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平。
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判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则成了教育领域集中攻坚、重点突破的目标。
201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首次突破3万亿元,已连续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4%以上;教育财政投入一半以上用于义务教育,一半以上用于中西部,一半以上用于教师工资和学生资助。教育经费支出逐渐呈现出从投资“物”到投资“人”的趋势。
2017年,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深入推进,19个热点大城市“幼升小”就近入学率达到99%,“小升初”就近入学率达到97%,数据抽样显示群众满意度接近90%。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80%以上能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学;15万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是5年前的36.5倍。
扶贫必先扶智。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年招生规模930万人,每年约有280万个家庭通过高职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实现了人才的向上流动。
高等教育正由大向强,一批高校和学科世界排名显著提升,对国家发展贡献度显著提高……
新时期,我国教育整体进入中上行列水平,但这绝不意味着教育已经能够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还面临着一系列难啃的“硬骨头”: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义务教育择校热、城镇挤、乡村弱、低龄留学潮等;高中阶段,新增劳动力希望能够更多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以更好满足职业需求;而高等教育阶段,人人希望上好学,上好学科、好专业。
“人们的需求发生了一个质量型的转型,这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
以人民为中心,办服务人民的教育,才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17年9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要着眼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集中攻坚、综合改革、重点突破,扩大改革受益面,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满足人民的需求,回应人民的期盼,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向同行。这就是新时期确立的教育公平的时代新坐标。